【本篇是Liuda老师逻辑课第9轮第8节课《学逻辑的误区》的课后作业】
逻辑课的最后一节,Liuda老师提到学逻辑的三个误区:
- 只学不用
- 铁锤人倾向——学了一个知识,但没有分清它的使用范围,哪哪都想用
- 只记挂着有所不为,忘记了真正应该做的是有所为
这三个误区,不仅是学逻辑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也同样存在,尤其是第一个和第二个。
对自己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主要还是「只学不用」,似乎很多人都如此,因为观察我们从小到大一路受教育的经历就会发现,大家坐在同样的课堂,接受同样的讯息,学习同样的书本,为什么最后有的人发生改变,有的人却依然如故,正是因为很多人都只学不练只学不用。所以笑来老师曾讲过,教育分三个阶段:教、练、教练。教的环节简单,练的环节却难,所以,好的教育会设计第三个环节,也就是提供「教练」,有人带着你、拉着你、拽着你,让你同他一起练,然后通过练,做到真正掌握。
从自己出发,感知到「只学不用」似乎是由于人的天性使然,所做出的自然而然的选择,选择「学」而非「用」,所以「只学不用」。因为「学」相比「用」就是可以更简单。
打开电脑,听课一小时,翻开书本,阅读两小时,这个过程,没人监督没人检查没人要求反馈,所以,那个时间段里,不管你大脑里实际在从事什么活动,你都可以说你在学习。可一旦要「用」,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因为「用」的前提是掌握,所以即意味着说,在此之前,你不仅要学,而且要学会、学透。因此也即意味着,你一直以来习惯的「泛泛地学」、「粗糙地学」、「敷衍地学」再也不被支持了,可是懒惰的天性还在那里...
懒惰是天性,可有的人不仅有懒惰,同时还有追求上进的心愿,所以,怎么办,发扬优点,让缺点通通瓦解。我们不去与懒惰刻意较量,而是给自己追求上进的心创造生长空间,让它热烈生长、壮大,自然而然挤压懒惰的生存空间。具体怎么做?找到一个有能力提供长期「教练」服务的组织或个体,让Ta带着你练。比如,我想学英语,可我知道自己自制不足,于是某一天当我发现践行群一位同学创办了录读训练营后,赶快加入,最后的结果是,每天在教练的带领下阅读英文内容,到目前已经阅读了四本,虽然只是初级读物,但我已经在用英语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