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以前也是一个不读书的人,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就没有看过看过几本课外书,印象深刻的是高中暑假看过几本课外读物,记得最深的就是路遥的那本《平凡的世界》,而且还是第一部,后续就没有再读过。上了大学以后读的书也不是很多,比以前是多了,但毕业后有印象的就更少了。
自从参加工作后的第三年,才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那个时候也只是读了一些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每年读不了十本书,这就是我那时候的读书经历,真的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周围的人都不读书的。

书读的多了起来的时候是在13年,那个时候有了一大块空闲时间,每天都是泡图书馆,但时候看,也是那段经历开启了我的读书生活,在观念和心理上有了很大的转折。但在实践上还是跟不上。
后来遇到了笑来老师的书《把时间当作朋友》,才有意识地区分一些书的质量好坏,这个时候还是在选书上能力欠缺,每年读的书比以往多了一些,但自身的变化还是不大,直到后来加入践行群,才开始有意识的大量的读书,其实在2020年一年读的书要比过去那些年读的都多,这才真正意识到了读书的好处,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脑子的输入养料变了,真的是能让自己感受到的,自己的耐心与独处的能力也提升了很多。空闲时间,我可以一个人在家读书一天,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真的太多了。
多读书真的没有错,读书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的阅读量,达不到一定的阅读程度,自己的感受变化是很小的,一旦到了临界点,就能让自己感受到很大的变化。
读书与写作是分不开的,有了输入就要输出。这是规律。多读多写,对自身是有好处的。
其实,在我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的学生阶段,是很少有课外书的,我在上高中之前基本上就没读过什么课外书,都是读教材度过的。我的少年时代真的是过的很枯燥,没有条件读课外书,并且那时候老实听话,除了学习就是写作业,没有什么娱乐可玩。我那时候的嘴很笨,还被人欺负,枯燥的生活背后是贫穷,看不到生活的方向,也是那样走过来的。
我记得在初中的时候,还有一个退学的经历。刚上初一,下学期就不愿意上学了,具体什么原因不记得了,反正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后来被母亲打了一顿,有乖乖的回到了学校,从那以后退学的想法就从此消失了。
关于读书的经历,高中之前,我的生活里就没有读过什么课外读物。高中的同学偷偷的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那是花了我四分之一的生活费才换来的。基本上都是在宿舍偷偷读完的,那个时候高二,班主任不让看课外书。我大概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后来暑假的时候读过我姐带来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还有一本就是《穆斯林的葬礼》,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小说。我在高中的生活基本上就读了这几本书。
在我的那个年代,那个环境,读书确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而且根本就没有发现课外书的能力,一心都把时间放在了考试上了。我真觉得那个时候读的课外书太少了,对我后来的语文考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我高考的时候,语文是考的最不好的,而且作文都没有答完,成绩也不用说,真的很糟糕,这也成了我永久的回忆。现在我才发现有些事情做不好并不是那个问题本身,而往往都是因为你其他的那个事情没做好。就像作文考砸了,那是因为我平时没有读更多的课外书所造成的,上了考场就懵了。平时的积累很重要。
读书这件事就是在积累自己的见识,见多识广。不应该局限在一个门类的书籍,更应该多读更多的学科的书籍,打开自己的思维。读书的好处有太多了,不光可以结交到更多的聪明人,还可以涨更多地见识。孤陋寡闻就是读书读得少,经历的少。
这两年的大量读书,让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观念和思维,还有一些独特的见解。更有趣的是越发现自己的读越多,发现自己就知道了越少。
应该多读好书,读到了还要思考与实践。
这两年我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对健身的改变,让自己的身体又了更大的变化,这最初也都是源于在读书上观念的转变,再到后来的实践和行动,才有了最后的结果。先是从认知上改变,才会有行动上的变化,认知的来源在哪里,最快捷的还是读书,大量的读书和大量的思考。
我去年在疫情期间将尽读了100本书,这也只是一个开始,并且我也是先从量积累,慢慢的到有质量的选择。我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先养成读书的习惯,只要是我喜欢的书,就拿来读,这就是开始的起点,慢慢的读的多了,才能分辨出什么书是好书,什么书是自己需要的,这都需要大量的阅读,爱能提炼。
今年也不例外我要读100本书。这是我在年初给自己定下的一个小目标。我并没有刻意在书的选择上做量化,但这里面也有很读书是好书有质量的书。但也有一些泛读的书,只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就势必会在阅读上进步,没有大量的积累,是不会有火眼精金的眼睛的。多读多写就对了,再多花一些时间琢磨与思考,然后就是把有用的道理实践。但第一步还是认知的提升,还是要大量的读书,我觉得这就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