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笔下塑造了数不尽的侠客。但究竟什么是大侠?金庸借小说人物郭靖之口,说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年少的时候,喜欢《神雕侠侣》里的杨过,主要是因为他深情。年岁渐长,更深刻地理解《神雕侠侣》里驻守襄阳,抵制来犯的蒙古军,舍身取义的郭靖。学了一身本事,所为何来?郭靖说,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尚属“侠之小者”。如果空置才华,避世隐居呢?固然成就了个人旨趣的圆满,但是也放弃了对世界和世界上的大多数的责任。这属于儒家思想里讲的“穷”,“穷则独善其身”。这也是一种选择,但是能够“兼善天下”,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追求。著名大儒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由于有了无数将天下责任视为自己责任的个体,社会才会发展。
如何去承担这样的责任呢?其实参与政治,走上仕途,是一种有效途径。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这是勇于承担天下责任的一种表现,并不像有些庸俗化的解读,所谓孔子爱当官。
有时候读一些文人的散文,常常在作品中读出一种倾向,对古代文人寻求仕途,有些不屑,认为是追求世俗名利的表现;对参与政治不屑,对归隐山林,大加赞赏。仔细想来,又觉得哪里不对。有正义感、有能耐、有才华的人都去独善其身了,苍生疾苦交给谁?谁去为民请命,谁去舍身求法?
有的人可能会说,为民请命,舍身求法,未必非得通过当官参政啊?的确是这样。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做官参政会有更大平台、更大能量、更大机会去做为民请命的事。
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令的时候,写过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文人做官,文人参与政治,将苍生疾苦放到心间,何俗之有?
我们不屑的是为追名逐利、鱼肉百姓,去参政做官。
我们欣赏的是为了大多数人的福与利而承担责任的做官。
这是一个目标和途径的界定问题。就是做官是作为途径还是作为目的。我们不提倡把做官本身作为目的。做官只是实现目的的途径。目的大概分两种,即公利还是私利。如果为公利,做官参政有何不好呢?
做官与政治是紧密相连的。有的文人作品,一提政治就满纸不屑。其实,看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是看政治对集体生活的维护。文学艺术固然是重要的文明成果。但政治是文学艺术等文明内容的硬壳,一旦这个壳出现了问题,再璀璨的艺术也有无法存续的危机。试看那些因为政治原因而消失了的文明,就会有所体会。
政治是什么?它是社会治理的行为,是关乎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没有谁的生活可以离开政治。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中有对仕途政治的偏见呢?
多半来自文人对政治的失望,因其不能弘扬公平正义,不能解决百姓疾苦而产生了避而远之的行为。孔子提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对于邦有道的情况下,孔子是主张积极出来参政做事的,对于邦无道的情形,是勇担道义,还是韬光养晦,孔子并没有提反对意见,他反对的是“邦无道,富且贵焉”。这就有同流合污之嫌。
对于人生选择,没有一定之归,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我们未必都能成为大侠,但是我们要给予这样的大侠崇敬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