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先举自己的两个例子:
去年曾经尝试过阅读《Beyond Feelings》,开始之初的理由很丰满:学习逻辑、重拾英语、建立固定的阅读习惯。可是,几周过后就中断了,再没拾起。因为没有做过记录,所以中断的具体理由无从记起,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对于毕业后就把英语扔了的人,重新拿起它会有难度。但是,针对自己轻易中断的行为,我给了自己一个合理理由:想要的太多。我想要借助读《Beyond Feelings》这本书,达成三个目的,这明显是有点贪多嘛,怎么能寄希望于一次实现多个目的呢?于是我丢掉了这本书,转而去读了一点轻量级的英文读物......
在日更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写不出,所以只能写流水账的情形,这种场景让人很沮丧。然后每当这时,就会重新审视一下,我希望通过写作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写出有用的内容、倒逼输入和处理、建立持续写作的习惯。然后,为了让自己坦然,我又做出了如下思考:希望通过做这件事达成三个目的,你想要的太多了。于是我把当下最重要的目的定义为“建立持续写作的习惯”,至于其他,不是当下该追求的,于是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写流水账。
这就是我,在做事的过程中经常性地会做出类似的思考,一旦事情做不下去,就会通过改变念头以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给自己一个台阶下,然后让自己用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用降低一级的标准去做事。
笑来老师将人的大脑类比作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 粗糙、原始的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它越差就越自洽......
越差越自洽,越差越容易把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有没有躺枪?
在众多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头脑里的观念。无非是一个念头,就会让你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你说,希望通过阅读英文书达到三个目的是过分的要求吗?希望通过写作达成三个目标不合理吗?
想到身边的伙伴有很多就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英文逻辑书,也有很多伙伴在写作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内容质量不断提高...
为一件事赋予多重期许,如果你觉得它合理那它就是合理的,在这个念头下,你自然会考虑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它,比如放慢速度、设置容错机制等等;而如果你觉得它不合理,自然会调整念头以让它们适应自己当下的行为,然后,让自己始终做一些不痛不痒的所谓努力。
是调整念头,还是调整行为?
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你的大脑。因为一切的念头、以及由念头引发的行为都建立在操作系统之上。关于如何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推荐阅读笑来老师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如需电子版,欢迎联系我)。
(最后,还想再把笑来老师在《七年就是一辈子》里提到的一个例子拿出来,以共勉:“2010年年底,我去了深圳中学讲座,了解到在那所学校里,很多高一高二的学生,一年读50本以上的英文书——他们已经习惯了,一周一本,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