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这边独好**
2020年,DeFi很火,DeFi全称Decentralized Finance,即“去中心化金融”或者“分布式金融”。
其实,DeFi起步于2018年,2019年被还称为DeFi元年。
践行群学习逻辑课,回想起了2019年,自己参与DeFi项目的一次“抢跑”记忆。
当时,从ICO到各种IXO,把币圈搞的一地鸡毛,乌烟瘴气...见识过太多项目跑路,心有余悸。
对于新项目,我当时的投资原则是给划定红线,“3个坚决不碰”:
1.国人搞的项目,坚决不碰。
2.团队在国内的,坚决不碰。
3.持仓大户在国内,坚决不碰。
2019年上半年,接触到一个之前就认识的,国内优秀团队,产品几次迭代后,确定DeFi方向。
碰巧,项目团队在北京。就利用机会,通过接触核心成员,了解其区块链背景,研究项目白皮书,琢磨挖矿模型,综合分析下来,觉得是一个可以参与的机会。
1.团队 CEO是比特币早期玩家(自己也屯了不少),曾在IBM做过多年高管,是万向区块链下属某公司总经理;团队COO曾在新浪、爱奇艺做过产品总监,曾是混沌大学产品合伙人;CTO清华计算机硕士,留美博士。
2.项目 背靠着区块链行业“万向系”这棵大树,有资金、有支持,有协作;提出的理念和挖矿模型,今天都不落后。
各方面都挺优秀的一个项目,方向对、布局早、不差钱,应该会很成功吧?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还是失败了,都没能熬到2020年。现在想起来,还会觉得非常惋惜。
今天再复盘,发现当初对项目的很多感知都是模糊的,也未必是对的;对项目的背景调研也陷入过框架效应。进而,对项目挖矿模型、前景分析,也都存在太多”假定“和”猜想“。
比较有趣的经历是:虽然没盈利,但投入的”比特币“等却没有损失,提前预判了风险,并如数赎回。
这让我再一次意识到:你的思考即便正确,也未必有用,要行动才行,不行动就毫无意义。
当时,投入比特币参与项目挖矿后,就经常关注项目网站、直播活动及线下活动等。
某次新产品宣发,团队”三驾马车“只有CEO、COO露面,缺少了CTO(之前,都是要一起露面的),和团队成员闲聊,有些顾左右而言他,赶紧查看官网,竟发现CTO简历已被撤下。
当时,“感觉”告诉我需要警惕,经多方查证CTO已经离职;一番“思考”后,决定要规避风险,尽快赎回本金。接着是“行动”——对分批投的几个“矿池”,做好日志提醒,满足期限后就第一时间赎回。
“赎回”是基本的避险需求,因为对项目看好,抱有“再观察”心态,挖矿赚的几十万个代币也“错失”变现机会——已失去流动性、归零成为纪念币。
值得敬佩的是,项目善后工作处理的很好。解散前,团队将用户挖矿投入的“本金”——比特币等主流币如数返还。
偶尔,翻看项目CEO微信朋友圈,还在区块链创业赛道上续写新征程,换了城市,在成都做一些政务区块链项目,非常有情怀,也非常令人敬佩。
一段“抢跑”记忆,让帮自己避开了2020年DeFi的很多坑——热闹的地方不要去。经历过那些坑,才能更体会到定投践行群的风景,这边独好。
**欢迎撩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