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共:2509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为什么要写它?
上学的时候、加入社团的时候、找工作的时候,填那些简历之类的表格,最愁人的就是兴趣爱好那一栏。
因为我会下意识的觉得自己好像没啥兴趣爱好,除了上学,好像啥也不会,就连家里的有线电视,也是直到我上高中的时候才装上的(后果是,那年暑假过后,我眼睛近视了)。
最后,硬着头皮写上去的无非是喜欢读书、喜欢历史。
之前,总是喜欢探究一些野史小八卦,还经常乐此不疲。因为总是会有一些边角料散落在犄角旮旯里,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同样也是五颜六色的,挺好玩的。
**毕竟每个史书上的人物,不管高低,不管贵贱,不管夷夏,终归是人而已,是人都不会是完全客观的,总归是有些逸闻趣事的,也会让这些人物显得更加活泼、更加多维、更加立体、更加平易近人吧!**
然而,作为喜欢读历史的人,所谓的“史学两司马"——《史记》和《资治通鉴》——我却都没有通读过。
《史记》吧,上学的时候总是学了一些,还有些熟悉,然而,对《资治通鉴》则完全是一点儿都没读过。
如果没有通读过《资治通鉴》,以后也不好意思对别人说自己是喜欢历史的了。
并且,各行各业其实都是相关的。
就拿最近在“定投课堂读书会”里读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里提到,**哪怕你想成为一个投资人,也要保持对任何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 这其中包括各行各业的生意、政治、科学、技术、人性、历史、诗歌、文学……基本上任何事物都可能影响到投资。
>
> 李录,《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怎么去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治通鉴》版本?
前几年在网上查,发现《资治通鉴》的版本太多了,毕竟成书到现在已经900多年了。
经过各种查询,公认最好的版本就是胡三省注的版本,因为他为通鉴写注都用了30年的时间,太夸张了。
之后,费尽千辛万苦,搜到了这个版本的电子版之后,发现在kindle上看着很不方便,并且本人的古文功底实在是太差,要是一边查古文字典,一边看原文,估计要看好多年才能看得完,不免有点儿泄气。
凑巧,2020年的五一节,看到亚马逊电子书做活动,其中,《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这套书的打折价是249.99元。
虽然那时候不太知道柏杨是谁,上网粗略查查发现还行,就下单了。

**毕竟那可是72册的书啊,太便宜了** **,原价可是2200元。**刚刚手贱又查了下,还是这个原价。
当然,也大大方便了我这种古文渣渣达成通读这本历史书的心愿了。
现在读完了吗?
这本书现在读到了40%的进度,已经读到了“五胡乱华”的这一段。
但是你问我前面的内容,有的时候我也记不住了,其实,大部分我都已经忘掉了。
毕竟这是一部编年体的巨著,不是按照人物、事件来写的,而是按照时间来写的。**好多时候,昨天看了,今天再看,转头就忘掉了。**
所以,这也是我想多写写这一部书的目的。
准备从头来过,边读边写,以后回过头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总结和体会,如果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好玩儿的故事和启发,那就再好不过了。
至于什么时候读完、什么时候写完,因为现在自己还参加有《定投课堂读书会》和《星火燎原读书成长社群》的读书任务,还有更占用自己时间的工作,只能是看时间了,随缘吧。
两位作者,都是写作中的“猛”人!
先说说司马光。
这个小时候就见义勇为,碰见一个小朋友掉水缸里了,不像别的小孩儿们都跑了,自己急中生智,搬个石头把缸给砸开了,救了这小朋友一命,留下了**“司马光砸缸”**的千古美谈。
不说他在历史中的对错,只谈谈他写书的过程,足以令人敬佩!
虽说是两任皇上都支持他写书,还给他配备了笔墨纸砚,还有一些当时的著名历史学家做辅助,但是前后删改定稿都是他一人完成的。
在洛阳写书的时候,遇到夏天天气炎热,汗水经常滴到纸上,只能找人挖了个地下室继续写。
**白天时间不够用,晚上点蜡烛继续写,生病的时候也不休息,继续写,在洛阳闭关写了15年,只为这一部书**(传闻连老婆送给他的小妾都不纳,厉害不?!)。
到最后,这部书写完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憔悴不堪,他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了,他的牙齿已经基本上掉光了……
> “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
>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此后不到2年,他就去世了,《资治通鉴》可谓是他的毕生心血!
再看看立志把《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文的柏杨。
也不说他在历史中的对和错,单单谈他在监狱的九年,就完成了《中国人史纲》、《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历史年表》这三部书稿。
出来之后,从1983年写到1993年,用了10年的时间,把这部巨著给翻译成白话了,让《资治通鉴》这本古书在现代的传播力更加强大了。
这跟我们小时候见到的那些课本里的译文还不一样,课本只是翻译那一篇篇独立的文章,虽然也不简单,但是毕竟篇幅不大。
而**这部通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也流传了900多年,其中有三座大山——地名、官名、日期,等待柏杨去一一翻越。**
并且,他还自己绘制了不少地图,十分有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柏杨自己形容这十年的经历就像在“劳改营”里一样。有一次,编辑来找他拿稿,聊着聊着,柏杨自己当面睡着了。
> “……平均下来,我每个月至少都要阅读四万字左右的文言文(包括标点和注解)原文,写出七万五千字左右的初稿,和缴出十五万字左右的校稿,以及所必需的地图、附录,和《通鉴广场》。十年如一日,没有星期天,没有例假日;没有阴,没有晴……”。
>
> 柏杨,《柏杨版资治通鉴》
无论是原版通鉴,还是柏杨版翻译的通鉴,都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也受到了不少历史学家、学者们(这其中还有大家熟知的李敖)等等的批评,但是,**对于我们平民老百姓来说,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这部书对历史的探索和借鉴。**
所以,这大概率是一部值得投入时间的书籍,可以慢慢品味!
彩蛋在此
忍不住说一个关于柏杨的小八卦,也是今天写文章的时候查到的。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机缘巧合之下,柏杨同学捡到了一张学生证,然后就把学生证上的名字给涂改成自己的了,接着冒名顶替去读大学,最后,读到了毕业,风风光光地拍了毕业照。
然而,不到一个月,当时的教育部清点之前的学生名册,发现里面根本没有柏杨的学生证上用的那个名字。
此时,东窗事发,教育部撤销了他的学位,还通令全国,永远开除他的学籍。
不得不说,当时的教育部门还是挺严格的,在那个没有电脑的时代,环境还不安稳,这得需要多么严格的审查才查得出来,处罚的政策也真是没得说的!
---
**以下是一个广告,好东西值得广而告之!**
写作,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基本技能。
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的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加入「007不写就出局」——这个已有超过两万人的写作社群,一群人,走更远!
让我们7天写1篇,互评上下楼,最差也比现在好!
有梦就要去实现!
**注:扫码可了解详情介绍,不是直接付款!**


**这是我的个人微信,有想了解写作、读书、健身的,欢迎链接,记得发暗号“磨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