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黄老师说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沙漠亲子徒步活动的时候,有一个9岁孩子和妈妈一组一起参与。
第一天孩子和妈妈一起参与亲子徙步比赛,按规则是孩子先出发,父母晚20分钟后出发,这个妈妈在开始的时候就不按规则来赶紧抢跑追上孩子,让孩子喝水,给孩子涂防晒箱等等折腾,极尽的去“照顾”孩子。
由于被妈妈“缠住照顾”,这个孩子本来是跑得靠前的,结果却因为妈妈的“关爱”掉到后面去了。孩子因此输了比赛,由此对妈妈抱了一肚子的气。
第二天又开始亲子一公里徒步比赛,孩子这次再也不愿意跟母亲一组了,转而跟了黄老师一组,在爬过一条沙漠斜坡的时候,孩子对黄老师说:如果今天是拉着妈妈走这条斜坡路,他会故意让妈妈摔一跤,惩罚妈妈昨天让他比赛跑输了。
黄老师有点吃惊孩子这样说,就忍不住问这个孩子:你就不怕妈妈摔跤受伤吗?
孩子看着远处说:这个斜坡下面是沙子,妈妈不会受伤的。
黄老师给我们分析这个事件中的教育问题:这个孩子现在惩罚妈妈还是有度的,知道前提是不能让妈妈受伤。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妈妈仍然用这样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和相处,他们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大。孩子也许就会从对待父母“有度”的惩罚发展到“无度”的惩罚,堪至会因为父母不会与孩子沟通相处而被孩子用行为进行“报复”。这一个事态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一点儿教育的当知当觉和先知先觉去改正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后果将不堪设想。
经过这样一分析让人惊出一身汗:原来一个好孩子变坏,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先开始错了,而且自己还不知道,更别说去改正了。当父母一直用错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和相处,与孩子形成日渐增多的问题,积压到最后就会爆发,这不亚于给自己制造“地雷”,一不小心就会“炸”。
这个妈妈的行为,是很典型的“不会放手”和“过度担心”。我想到自己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
6月底的时候,女儿考完基础的学科考试,隔几天要回去考绘画专业考试,回去考试之前一定要做一次核酸检测。我要上班,队友也要上班,我们都没有时间带女儿去做核酸检测。女儿说她可以自己去医院做的。在决定要不要让女儿自己去医院做核酸的事,我犹豫了许久才放手。
一开始我问女儿敢不敢自己去,女儿说没问题,可以自己去。我有点放心,想让孩子自己去。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想到这外面车多人多,岔路也多,又开始担心起来,于是打电话问队友要不要让女儿自己去,队友开始认为让女儿自己去是没问题的,听我分析几下。又有点犹豫了,表示中午下班或者晚上下班可以带女儿去。
挂了队友电话,我又给女儿打电话,女儿再次表示可以自己去的,我心想让女儿锻炼一下也好,于是问女儿知不知道去医院的路怎么走?女儿却支支吾吾的说不上来,我又开始不放心了。
我感觉到我的担心,一会儿在女儿的肯定答复中降下去,一会儿又在女儿的否定答复中上升一起来,我在放手和不放手中徘徊着。
真是老母亲的心呀,哪怕这闺女都16岁了,我仍然会觉得她就是个容易迷路的孩子,做不到放手让她独自去尝试,害怕她受伤。
我的表现跟黄老师说的这个9岁孩子的妈妈是一样的。用保护孩子的心,防止孩子成长。一边明白孩子需要学会独立的道理,一边拒绝让孩子去尝试,害怕孩子受伤。是不是老母亲都是一样的?
以往回乡下的村镇,女儿10岁时就自己和她的同伴去逛街了,到了这外面,她明明已经16岁了,我仍然不放心她独自外出,不一样的环境也影响着我做父母的放手程度。到底是孩子能力太弱还是我担心的太多?
为了协商好解决办法,让孩子从内心上认可怎么做,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是很必要的。
我再次给女儿打电话:妈妈有点担心你会迷路,要不今天中午或到晚上让爸爸带你去做核酸吧?
女儿:我可以自己去呀!
我:你知道医院在哪里吗?
女儿回答不出来。
我:妈妈担心在这外面你很少独自出去过,外面岔路又多,不像在老家,一条路两边除了村庄的路口,直通通走到尽头就到街上了。万一你迷路了被人拐了怎么办?
女儿:那怎么办呢?
我:有什么方法保证自己不会迷路?万一迷路怎么办?遇到陌生人搭讪怎么办?
女儿:叫上弟弟一起去,我们有伴可以商量。我的手机充满电随时联系,我们过马路的时候注意安全,妈妈你告诉我位置大概在哪里。我们不理会陌生人就得了。
儿子:万一我们找不到,我们就导航。儿子嘻嘻哈哈的说。小老虎脑袋就是转得比较快。
女儿:对呀,妈妈,万一我们找不到,我们可以导航的,保证不会迷路。
商量到了这些解决办法,我的心放松了一点,答应让女儿带上弟弟一起去做核酸。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女儿就打电话告诉我,他们已经做好核酸了。还说两个已经在回程的路上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16岁的女儿,换上我自己这个年龄的时候,我已经学会坐长途车外出了,等到自己现在当了妈才明白,自己当时成长的那个过程,父母对我的不管是多么的重要,我因此学会了更加独立的生活。虽然那个时候,我知道父母对我的不管并不是为我好,而是冷漠更多一点儿,却也让我从中受益了。
我需要做到更多的“不管”与“放手”,孩子才能收获到实践的经验,对孩子的爱,有要求有爱护有支持更需要有放手。我需要成为教练型的父母。
自己一直都向着教练型父母的方向前进着,但是也明白,知道不等于做到,今晚的自己,在朝着教练型父母的目标迈进的路上,又积累了多一点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