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今天的两点感知
**1.**
在《富爸爸穷爸爸》的开头看到很触动的一段话,
> 我的一个爸爸总是习惯说“我可付不起”,而另一个爸爸则禁止我们说这样的话,他坚持让我这样说:“我怎样才能付得起?”两句话,一句是陈述句,一句是疑问句。一句让你放弃,而另一句则促使你去想办法。
两句话,都由短短几个字构成,看似差别不大,但产生的影响却有很大不同。在头脑里试着念下这两句话:
- “我做不到。”念出来的一瞬间,你的大脑也停下了,一件事情在你这里也了结了。自此不用再去考虑它。
- “我怎样才能做得到?”念出来的一瞬间,你的大脑被激活了,事情在你这儿没有完结。你会去努力思考,去给自己创造哪怕多一点的可能性。
语言会影响接下来的行动,语言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至于它们有多重要?《习惯的力量》里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日常中,当想要对某事某物做出负面的感知时,不妨提醒自己,停一下,把陈述句换成疑问句,把“做不到”、“不可能”换成“怎样可以做到?”、“怎样可以变可能?”
**2.**
当偶尔想要质疑自己在做的事,以及做事的方式是否正确时,会产生一定的内耗。之所以质疑,只是因为在当下看不到明显的改变。这时候,就要用之前看到的老师的观点、书中的案例给自己心理建设。最近很喜欢的案例来自一种叫“毛竹”的植物。在前5年里,它只能长几厘米,可当时间进入到第6年,它开始以每天约1.8米的增长速度疯长15天,最后达到约27米的高度。我想,在那前5年的时光里, 毛竹它生活的容易吗?看着身边都是比自己高、比自己大、比自己长得快得多的植物,它会作何感想?
那段低伏在地面的、只能享受到零星散落下来的阳光的日子可能是痛苦的。
村上春树在写作之余用一种高度自律的方式跑步,每日都跑,每年完成几个马拉松或铁人三项比赛。跑步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无法忍受的时刻,届时,他会在心里默念一句话,
> Pain is inevitable,suffering is optional .
>
> 痛苦不可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
痛苦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客观感受,你可以仅以这种方式去感知它,“好痛苦,不跑了”;你也可以在这种真实感受下,再给自己创建另一种感知,把它不仅视作痛苦,同时视作磨难。“磨”字的意思里有一个是“耗时间”,再忍一会儿、拖一会儿、耗一会儿,等这阵儿过去,谁知道后面会有什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