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是有素材可写的,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不得已最后简单记录了一点其他的东西。今早重新梳理了昨天,也觉得可以重新拿起昨天的素材。所以有了今天的题目:写作对我有什么用。
最近遇到一件需要和别人合作共同完成的事,对方的表现让我以为他不靠谱,所以之前有一次很生气。那次生气过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告诉自己“别人的好坏与自己无关”,给自己做了心理建设。
可是,昨天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又一次很生气,虽然说生气后反思了自己并去积极解决问题,可是,让我把这段过程写下来,自己会觉得很难为情:明明上次已经告诉自己他人的好坏与自己无关,不该因此产生负面情绪,怎么几天后又出尔反尔了呢?
你能直面这样一个自己吗?你能把这样一个很不完美的自己公开展示吗? 我写不下去…
***
为了写作,我们总得去梳理事件、梳理自己,然后才能做到有东西可表达可分享。
今早,重新去整理这件事,发现了什么。
**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基于不同的情绪、认知,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之前可能只能关注到某一个、也很表面的点,后续可能关注到更多的、也更为深入的点。
比如,对于与他人合作期间遇到问题这件事,我的关注点经历了以下变化:
- 意识到要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我写了一篇文章《他人的好坏与我无关》;
- 想到不抱怨,转而去积极解决问题——停下埋怨,去梳理事情重新分工;
- 反思自己,承担责任——发现自己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向对方道歉;
- 思考如何避免同样的状况发生——拿稻盛和夫的哲学勉励自己,从一开始就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可以说,随着重复经历这件事,能关注到的点也在发生变化——一开始只能从一个视角去思考,后来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当有了这一个个视角后,它们就可以从孤立的点,连成线,再成面,至此,可以从多个视角更加完整地去感知、应对一件事。
而这个过程,是写作帮我完成的。因为要写,就要梳理,所以才可以把之前一些模糊的印象重新刻画、让它们清晰地跃然纸上;因为要写,所以之前一些零散的思考结论才有了被连成线、成面的可能,进而给了自己全面的思考视角;因为要写,所以给了自己不断自我完善的可能。
每一件事、每一次思考都值得被记录,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正是由这样一个个不完美的记录连成的。
不装、真诚。对自己、对写作都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