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高中,我对语文课有一种恐惧,因为有语文课考试。后来到大学,终于没有语文课了,感觉真是太好了。
随着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加深,发现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太重要了。因此,也时常想,当时为什么没有学好语文呢?甚至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当时教学条件有限。因为当时乡村教育还是相对落后一些。印象中,大部分老师教学基本上采用方言授课。日常生活中,周边所有人更是使用方言沟通交流。自己对很多字词的标准读音都搞不明白,学习语文基本上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至于,语文考试中的拼音题都答不对。每次考语文都会带来一次挫败感。造成的结果,就是害怕学习语文,很多字词概念及用法也是一知半解,沟通交流水平也比较低。
这次上笑来老师的写作课,老师让在阅读文章时标记出形容词、名词等。对于日常简单的词语,倒是很好区分。但是,有些词发生了词性变化。比如,”安全“一词,单看是形容词吧,可是在很多句子中是名词呢。然后,自己就觉得,词性应该在句子中才有意义吧。可是,也就是到自己觉得是这样这一步,接下来并没有深入去了解、去求证。如果仅仅这样,肯定不能带来质的变化。
一直以来,自己对“的、地、得”的用法都一知半解,甚至一度认为这不应该分得这么细,导致很多人学不好。今天搜了一下,发现有人理解得那么清楚,还给出了为什么这样区分的解释。这让我觉得自己这么无知。可是,文章里面也涉及了词性、语法成分等的概念,自己又犯了糊涂。看来还是得需要系统地学习一下现代汉语的语法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以及让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
只有从现在打好基础,才能在未来交出好的答卷,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