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到P123页,看笑来老师的书,有问题时真心不用急,你只需要将问题一一记录在一个小本子或者你记录比较方便查找到的地方,然后持续阅读,你就会找到你想找的答案。昨天日更虽然方向也是一样的,但体验与感受是不同的,这本书我二年前就看过,二年后用每天上午基本是早上最好的时光去吸取认知,在这之前不吸收其他知识,用了一个没有杂念、没有复杂思考、只是非常纯净的大脑、好比一天中最好的时光都用在这个上面,足够纯粹。昨天日满腹疑问累积到极点,今天是柳岸花明又一村。

最近因为娃的事,让我有好几个大动作,内心也是无比的焦虑、烦燥、不安等各种负能量的感受和情绪。靠着每天打卡阅读来抚慰自己的思想,坚持着每一步。孩子因为学校小朋友的各种她认为的欺负坚持不要上课,甚至想接受原来都不愿意接受的在家独立上网课的决心。(这位小朋友,心思重,说一不二,一般不随便开口,她说了那就表示她已经思考好了,在她认知范围内要面对或者需要接受的她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僻如没有人会这样上小学,没有小朋友们一起课间的嬉戏。)我一时找不到更好的方法能帮助她的,她到提醒了,为了好好学习,自己想看的适合她看的书已经看完了。她可以看我看的书,让自己增长知识。我答应她,先上半天,中午去接她,明天需要请假求医。然后送她上学的路上,我递给她一本《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我之前也给她读过《把时间当作朋友》,但发现她能听进去的很少,反而是转化一下编个儿童故事她能听进去。一路上,她与我有说有笑,看一会就笑了,是我提醒她,这本书就只需要理解文字字面意思,先不用作过多的思考,因为笑来老师的文字表达的准确率几乎百分百。然后她继续看,一边看一边拇指与食指习惯性地捏着的纸张不时地发出“咯咯咯咯”的声音。到了学校,问我,我看到了这一页,我应该折那一页?
我深度思考过,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敏感的心思,为什么她走到底里都会被欺负,难怕是与她小的小朋友玩,我仔细观察过她与别的小朋友玩时的说话、动作,玩的时候非常的认真,可以说一丝不苟,没有说太死板,只能说太认真。这一点可能很多小朋友是接受不了的,毕竟人对“玩”这个字的定义与认知是不一样的。听她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时,有意见就说出来,还比较着急,这一点也是会让其他小朋友不满的原因。最关键的一点,当有小朋友追逐她时,她会本能的将自己缩成一团,或做出回避的动作,这是促发其他小朋友越发想要制压她的原因。不知道自己这样的分析是否正确。
如果我都帮不了她,那么就让教我的书来教她吧,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思考了这么久,我发现问题的本质在于孩子接受的认知不够多,导致她对很多事物的判断过于单纯,当然我并不是说单纯不好,相反地我更希望孩子过上简单快乐的生活,这也是我一直想要的,虽然活了五六辈子,还是没有得到这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甚至回归生活的本质,我们需要活的现实,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而自己也不得不认清这一点,并告诉孩子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本质,判断与思考需要她自己来完成,这种”试错“与”阅读“用在她身上,等其开花结果。
特别想把以下笑来老师书中的内容分享,希望更多的人受益:
**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学习能力也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让我们先从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说起吧。
所有人获取知识最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
所谓“体验”,通俗地说就是来自五官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当我们看某一事物的时候,“看到”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由此,我们知道长城是宏伟的、《欢乐颂》是悦耳的、氨水是刺鼻的、川菜(或其他著名菜系)是可口的、石头是坚硬的......人类就这样依靠五感来初步认识世界。可以想象,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彻底了解熟食对肠胃消化及身体健康的好处,需要跨越怎样的时空——火的获得和使用是最大的限制,而对火的认识,从恐惧到驾驭的时间又无比漫长。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试错”。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曾在一次聚会上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她为了证明自己会做菜,主动提议给大家炒个宫保鸡丁吃。大家当然都非常高兴。她进了厨房,几分钟后,发出了一声尖叫。大家马上围 过去,只见她眼里噙着泪,把手指含在嘴里呻吟。大家都很奇怪,谁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问了半天才弄明白:她把油倒时锅里,然后点燃煤气灶,过了一会儿,因为搞不清楚锅里的油是否已经热了,就把一根手指探进去试了试.....我们集体目瞪口呆。
我猜,这位同学这辈子都不会再用手指来试探油是否已经热了。这就是“试错”。试过之后,知道错了,以后就不再犯了。当然,也许在试过之后,发现不仅没错,而且很正确,那么,我们就获利了一项新的知识或者技能。
**“试错”是如此重要,以至在人类最古老的年代,“教育”是要靠鞭子的——做对了,可能会有奖励,但做错了,一定要受到惩罚。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的父母把惩罚当作主要的教育手段。**
“试错”往往需要勇气。鲁迅先生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蛛蛛也一定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一个聪明一点,但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观察”。
我在上文讲述的那个故事不家后续。当那位女同学把手指烫伤,大家目瞪口呆之时,屋子里的另一个女同学喃喃地说“哦,原来是不可以用手指头的哦......"大家又愣了一下,继而哄堂大笑。
”观察“扩展了我们的学习范围。我们依靠观察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拥有的知识。正所谓”他人亡羊我补牢“。
然而,”体验“、”试错“和”观察“,都有局限。
首先,大量知识无法通过(个人亲身)“体验”获得。例如:地球的构造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人有能力去体验。太阳的温度究竟是多少?没有人有能力去亲测。
其次,有些知识很难通过“试错”获得。例如,一位股票投资者,一般不会通过“试错”进行决策,因为一旦犯错,其后果往往无法承担。另外,许多知识不能通过观察获得。例如,历史研究者无法目睹几百年前的历史,最贴近的第一手资料也不过是遗物;人类在数千年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观察太空都只能靠肉眼,望远镜发明以后才稍强了一点,但即便如此,很多东西(黑洞等)仍然无法直接看到。
对”体验 “、”试错“和”观察“进行补充的,就是”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运用心智能力的手段。
让我们观察一下周围。由于没有”阅读“能力,人类之外的物种只能依赖最落后但很神奇的方式积累经验——基因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