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的路还在,往前走便是,只有习惯了突破,才能在遇到临界点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踏出去,因为那是对认知边界的突破。 ——笔墨砚心**
你遇到过奋进后的迷茫吗?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努力了很久,但是结果却告诉你,你和没有努力的人得到一样的结果,甚至还有些不如……
我最近就经历了的这样的困惑……
当我找到培训大厅的时候,已经坐满一半的人了。咦?太好了,前两排居然还空着,于是我自然而然的坐在了第一排中间的座位,过了一会儿,人陆陆续续的到齐了,第一排就我自己坐在那里,显得略有突兀。
我挠了挠头,却没有换座位的打算,因为我知道这是教学培训,不是听报告会,所以前两排不用给领导预留。
主讲的老师进来后看到只有一个人坐在第一排,就号召其他人往前坐坐,但却没有一个人挪动位置,这下有些尴尬了。
我说:各位老师大老远的来不就是为了听课么,我们得给老师一个面子。
还是没有动身的,没想到老师说了一句:给这位同学个面子,大家靠前做一下。我的内心顿时有一万只羊驼跑过,妈呀~老师,这里谁也不认识谁,不带这么坑人的……
还好同一个机构的人给面子,往前挪了一排,其他人才跟着往前挪了一下,但是第一排依然只是我自己
主讲老师又说了两遍再往前坐坐,但这次没有人动了。
人就是这样,突破舒适圈这种事情,做了第一次,其实是没有愿心去做第二次的,与其说是懒得动弹,不如说是没有前行的动力了。
我的这种行为显然不太合群,而我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啊,我并不是要去博眼球或者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而是我明白,像这种大会堂式的演讲,即便音响是四面环绕,但是主讲人的语气,神态,以及气场等信息素的传递,是呈递减状态的。来听课,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推进自己的认知,基于这样的判断,那就选择最好的位置。
后来麦克风出现了故障……果然还是坐在前排最划算!
最近,我自己在讲课的时候,加入了特立独行的概念。
特立独行,释义为不为别人的意见、眼光等所左右,做自己喜欢的自己。
再往前推进一步,就是笑来老师说过的特立独行且正确,我在给学生讲授的时候,总感觉还差一点儿东西,有时候自己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了,但是结果还是会差强人意,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更深层的原因是讲的这些东西是我没有做到啊!所以讲起来才会觉得那么生涩没有说服力。
我把那些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事都一一列出来,找找哪些结果是我想要的,哪些结果是让我遗憾的,还有哪些是我不够努力的,回顾完了这些,我发现其实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少了一个重要的东西——价值观!
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以上概念来自于百度百科)
我觉得百度的解释还是蛮清晰的,选座位这件事,其实支持我前行的价值观是这样的:扩大自己的认知,推进自己的认知边界,避免让认知边界变成认知结界!
你看,我创造了一个词:**认知结界**。
结界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阵法,以阵法的形式储存修道之人的法力或内力,引发后在阵法的范围内形成防御罩,阻挡外来攻击。
那么我对认知结界的定义就是,**将自己的认知束缚起来,以价值观为核心拒绝接纳任何外来的认知。这种状态更像是启用了最高级别的杀毒软件,任何文件都要仔细审查,阻止任何程序的链接与互动。**
边界和结界的区别在于,边界是可以缩小,也可以突破和扩展,而结界是用来固守和防御的。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边界的拓展也需要过滤,认知的操作系统也需要升级,换代,还有杀毒。
基于我想要拓展我的认知边界,以及为了避免我的认知边界变成认知结界,我就需要尽可能的最大程度的去获取信息,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而且可以方便的与主讲人进行双向的信息沟通。
所以特立独行且正确的概念在我这里,又发生了进化,进化为:**特立独行并正确且具有价值!**
如果以朋友同频为价值观,那么就是有人和你一起执行特立独行并正确且具有价值观的行动了。
在这次培训中,我不仅仅收获了知识,还认识了一些有意思的朋友,这算是意外之喜。
在经历了一天半的培训,让我迷茫的事发生了,在准备退房的时候,看到打扫房间的垃圾车上有很多本我们这次培训发的内部培训资料,我当时就震惊了,不敢置信。
虽然这些成套材料的槽点有很多,但好歹也可以推进知识的边界,还不至于烂到随手要扔的地步。
这次来培训的大多是高校任职的老师,年龄基本上都在三四十岁左右,不否认他们的专业度和学习能力,但是实在无法认同这样对待书本的行为,或者准确的说,是对知识的态度。
我看着可惜,就问打扫房间的阿姨是否可以送给我,阿姨很开心的说,当然可以,然后又带着我去另外几个已经退房的房间找了找,果然又找出来不少。
回来后,问了几个同行业里的老师是否需要,他们听到了都很高兴,一致要求下次碰面的时候带给他们。
但是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打击,让我一度提不起兴致来,因为我不是什么名牌学校毕业的,只是毕业于三流的大专,而那些老师大都是在本科高校任教,他们都那样对待这次培训,那么我这么认真的去学习,还是有什么意义呢?
这甚至影响到了我的教学,因为培训学校要的结果就是成绩合格,只要学生考核合格,我就可以拿我的薪酬,课堂上也不需要去讲什么方法论大道理,甚至连逻辑都没有必要讲,即便它对于投资或者未来什么的很重要,但这对于我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本来就听不进去多少,看着学生们用低头看手机的行为来反馈我的课,我怀疑我这样做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我甚至怀疑这次的转职行为是否正确?(上次我写完了一篇《做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后,过了半个月的时间,我决定转职试试,去做一名在高校上课的SYB老师,因为毫无寸进的感觉真的是太让人难受了,尤其是那种日复一日的重复,熬日子的感觉真的是太难过了。)
在这里,读者可能会问,不是可以读书吗?继续学习啊!
对啊!可是,重复了一天又一天的工作之后,还有多少精力和脑力来前进呢?很遗憾,几乎没有!记得看过几期节目,不信邪的企业家,亿万富翁,甚至是女博士,身无分文的去体验底层的生活,这段体验几乎都颠覆了他们的认知,在他们的认知里面,人穷是因为懒,因为不上进,但是现实的生活恶狠狠的给他们上了一课,即便他们的认知已经足够的高了,超越了大多数的人,但他们也无法逃脱生活成本的枷锁,更不要说什么去积累未来的财富。(可以去搜索一下关键词:穷富翁大作战、芭芭拉·艾伦瑞克)
思绪又回到上课,我很羡慕笑来老师连续7年都是新东方打分最高的老师,也看了许多遍他在网上流传的四十分钟的公开课,但是真的效仿不来,而且,做到那种程度需要很多的积累。
我突然理解了那些老师为什么不愿意往前排坐了,即便是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待腻歪了,也不愿意去承受那些未知的风险,因为踏出去之后,很难再回来了。
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差点儿就认知坍塌。 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难道只能这样?折不折腾的结果都是一样?焦躁感,无助感,孤独感,还有无法言语的感觉一股脑的涌上来,那真是漫长的一天一夜……
而且这种事还没法说,说了朋友会觉得你装B,这不就是典型的吃饱了撑的么,有这个的心思还不如开黑两把或者刷刷手机。
但是我却知道我的认知世界在坍塌,找不到支撑的点,我开始羡慕那些有信仰的人,可以义无反顾的去行动,没有迟疑,哪怕这个信仰本身就是扭曲的,想到此处,突然想起来笑来老师讲过的二分法。

笑来老师不止一次的说过,不要去信仰他,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找信仰,就去信仰逻辑。我那逐渐崩塌的认知仿佛被按了暂停键,对啊,逻辑!然后又想到了镜像世界,第一宇宙加速度,寻找更重要的事情等等这些概念像是点亮了一连串的灯,把我的认知世界不仅还原,还照得通亮。
我不需要和谁对比啊,我就是我自己,没必要把自己这一点点的努力去和那些拥有传承的积累也好,知识的积累也好,财富的积累也罢的人去对比,他们就是经过了很久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拿这一点点的量去对比他们的质呢?瞄点错了,其后的一切行为都会发生偏差。
我可以穿着别的人鞋,也可以穿着自己的鞋,但重要的是我要走自己的路!
剽悍一只猫说过,笑来老师说过,Spenser老师也说过,甚至我很喜欢的梁宁老师也说过,他们都在各自的课程中讲过,在自己低谷的时候,有些东西是无法诉说的,只能靠自己。最好的方法是找到正能量,看书,和朋友聊天等等,我在听课的时候还会好奇,像他们那样正能量那么强的人,也会有低谷吗?现在懂了,在奋进的路上,还真是有各种各样的坑!
写这里想起来马云了,梁宁老师说,阻止人进步的是恐惧,同样促使人奋进的也是恐惧。
> 看到一个人的恐惧,你就基本上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很多人,我都知道他的恐惧是什么。但是好像马云没有恐惧,罗振宇也没有。所以,暂时我还看不到他们的边界。--梁宁
我现在不正是遇到了自己的恐惧边界吗?我害怕的是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推进认知边界,但结果是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甚至不如他们,这正是我的恐惧,我想,这也是许多人的恐惧,因为恐惧,所以止步不前,因为不踏出自己的舒适圈,就能享受安然无恙,最终这个舒适圈,会变成认知结界,把自己牢牢地困在EGG里面。
当我用第三人的视角去审视这段经历的时候,悟出来这么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能量没有达到能自发光自发热时候,就不要试着把自己去融入某些群体,即便自己在里面不说话,自己依然会受到这个群里面信息素的巨大影响。
也理解了笑来老师那句话:即便你在践行群里面不说话,但是看着他们做的事,听着他们说的话,你也会不知不觉发生巨大的改变。
心理建设做完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行动了,我在这里说一个自己的方法,既然知道了方向,那就把感兴趣的手头上一直想做没做的东西完善一下,比如一直想写一套自己原创的PPT课程及逐字稿,还有一直没搭建完的Python环境,还有想把笑来老师的《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做成PPT,还有111班的班委工作,还有你看到的这篇文章……
一个积累点不够那就两个点,两个点不够那就三个点,三个点不够那就四个,这些积累的作品到了一定的程度,总会有机会让你的通识从平面变成立体,足够打造出自己的飞轮效应了,而你早晚都会成为那个能自发光自发热的人!
> 如果一两次正确的决定是运气的话,那么持续不断地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就是能力。--梁宁
**这正是逻辑的目标——把持续不断做出正确的决定变成能力。**
**前方的路还在,往前走便是,一个人习惯了突破,再遇到临界点,会毫不犹豫地踏出去,因为那是对认知边界的突破。**
欢迎关注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 践行群邀请码
回复“朋友”“惊喜”可查看笑来老师对朋友于创造惊喜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