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学手机摄影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发现自己在这条路上画了一个圈,这个圈的起点是由对摄影这件事的兴趣所引起,然后在生活里但凡看到觉得漂亮的建筑、美丽的花朵或迷人的风景等,就会在第一时间举起手机去咔嚓那么一下。但在这一阶段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毛病,就是自己一点也不讲究光线、色彩、明暗、天气、构图等摄影基本要素,只要看到觉得还不错的就把它拍下来。
直到12个月前,自己通过一次次的「惨痛」教训——比如给一位刚认识的女生拍照,结果时间点选在了大中午;还有一次给自己拍照,结果在拍之前却没注意到自己的衣服颜色和远处山的颜色是同色系,造成了主题与背景重合,直到老师点评出来,自己才注意到这一点。——开始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都拍的过于随意了,只是用拍照在记录生活罢了,而远远不是在表达生活。
所以在意识到这点之后,自己在拍照这件事上就从猛踩油门切换到了踩急刹的状态,从原本每隔几天都觉得万物都可拍的状态,变成了看啥都觉得普普通通,毫无拍照欲望的状态——比如不是觉得光线不好,就是觉得场景没特点或不知道该如何对这一场景去进行构图等等。而导致的结果就是,手机相册的容量在好长一段时间都是以比龟爬还慢的速度增长着。
当然,那段时间也有拍出好照片,获得老师的精选。但其实更多的是因为自己术的提升和老师对自己图片的「批评」而带来的,比如越来越喜欢在太阳刚升起或刚落下的那段一天中光线最好的时间出门拍照、比如再也不犯主题与背景重合的错误、比如对色彩的敏感度越来越高等等。可这些都算不上是自己的审美水平有上升了多少个台阶,只能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自我优化罢了。打个比方来形容就是,自己一直在捡摄影里的芝麻,最后凑出了个乒乓球,但和审美这一西瓜相比依然有着云泥之别。
而直到上完这次的美学课,自己总算将有关于摄影的理性知识这一部分的短板给补上了。而这给我所带来的提升当然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距离自己将大部分芝麻捡完,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光景,现在终于看到了突破口,即要学会将自己的感性感受与新学会的理性知识去结合,以此拍摄出更棒的作品。2、这是今天下午自己突然意识到的,就是自己拍照的频率又开始上来了。而这所代表的含义可真是让我太兴奋了,因为这意味着我的摄影眼确实结结实实地有了提高,即从原本察觉不到美或看疲了的地方又重新看到了美。
举个例子,今天下午我在街上走着,迎面走过来一个单手举着一个椰子的女生。要是2个月之前的我,肯定是瞟一眼就过了,心里会有一系列评判,比如这个场景太普通,拍不出好照片;比如现在的光线不好,拍出来没有光影;比如想着用人像模式会好一点,但自己又做不到只距离她半米。所以就会取消拍摄的念头。
但这次不是了,因为自己对好照片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或者说现在的自己对美这个字,不管是在包容性还是宽容性上相较之前都有了更大的进步,于是就愿意将这趣味性的画面给拍摄下来。
所以,我觉得美学课对自己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打破了自己原有的对美狭隘、固执和「保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