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说中国女作家,我们这代读者心里不可绕过的一定就有她们两位:三毛和张爱玲
对于作家来说,用笔来演绎人生的精彩,用字来填补生命的空白。她俩的故事为啥会影响那么多人,究其根本是我们通过她们的作品去窥得文字背后隐藏的灵魂,并不自觉的把文字背后的灵魂当成她们本人。所以今天我不谈作品本身,只谈作品带给我的感受。
张爱玲
她是痴情的小女子,为爱孤注一掷,她说为爱,她可以低到尘埃里,低到尘埃里都生出花来;她是才华横溢的大才女,笔锋流转处刺破世俗,对人性的解读深刻而冷漠;她是孤独的旅人,奔走在时间的荒野中,冷眼睥睨世间悲喜。
读她的书,给我一个感觉“寒冷”。
她说她的书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别人多看她一眼都是误解。
《半生缘》的结尾,世钧多年后与曼桢重逢,曼桢说他们回不去了,他在跟时间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却是永别,清清楚楚,就跟死了一样。连同希望一块儿死掉的是爱的心。而那边厢世钧的妻子也正享受着另一个人隐秘的爱慕,在一丝凄凉中得到些微的胜利与满足。然后做为读者的我们也被作者冷峻的笔触气得无话可说。在张爱玲的笔下,人世间的真爱都如烟花一般清冷寂寞,唏嘘飘渺。比得不到爱更痛苦的是你看见了爱,捕捉到爱,但爱如光,总是会从手缝里漏走,而你眼睁睁看着它溜走却无能为力。

张爱玲本人就是比烟花还寂寞的存在,浮生半途,如梦一场。她骨子里的冷来自于她的原生家庭,缺乏爱的童年。出身于大户人家,父母离异,母亲为追逐自己的梦想坚持与父亲离婚,留学海外!父亲再婚,继母对她百般挑剔,甚至挑拨怂恿父亲对她进行打骂。她从小见惯浮华,也看到浮华背后的龌龊,就像华丽的真丝袍子,翻过来看到里子全是隐藏的虱子。
得不到爱的童年终身都在找寻爱,在寻爱的过程里将自己的身子低到尘埃里,她的卑微并没有换来对方的尊重,以至于胡兰成可以在她面前放肆的谈论他的外遇,并期望得到她的反响。当读到这些细节描写时,做为读者的我们真的很生气,为她不值!但她说:“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她的冷深入骨髓,看尽人事冷暖,看透人性悲凉。并对此不抱任何希望。这就是她留给我的印象。

三 毛
和张爱玲的冷不同,三毛是一个温暖而有勇气的人。
三毛的童年更像山坡上的野草,杂乱无章的野蛮生长,没有数字观念,数学成绩长期为0,语文成绩长期满分。放学的路上不和小朋友玩,跑到垃圾堆里捡宝贝,她一直活在自我世界里,与外面世界格格不入。上学的时候宁愿逃课到坟堆旁去读书,也不愿意到学校上课!她曾将自己囚住过整整七年,不敢见人,多次有自杀的冲动。幸运的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她拥有父母亲对她无条件的爱,无限的包容造就了三毛的灵魂底色:友爱,浪漫,勇敢,潇洒。
三毛的一生就是行走的艺术,她是生命的流浪者,她是活出自我的践行者。
和张爱玲的冷眼看人世不同,三毛其实也洞悉人性,只是她选择了看穿人性,理解人性,同时包容人性,但又不纵容罪恶。
在真爱面前她是可爱的,当荷西问她要多少钱才肯嫁时,她说:“如果不是特别爱,那起码得一千万才嫁,如果是爱的人,还可以再少点!甚至只要有饭吃就可以!”荷西再问她吃得多不多时,三毛调皮地说:“我吃得不多,为了你,我可以吃得再少点!”这样真性情的三毛你很难不爱起来!
《温柔的夜里》,她帮荷西对付不讲商业信誉的老板,逼着他付工资给荷西;《撒哈拉的故事》她用红酒帮羊接生,用指甲油帮人补牙齿;在结婚的当天,荷西用骆驼的头骨当结婚礼物送给三毛,戴着草帽走路去结婚;她的撒哈拉威邻居把她家的东西当成公用,除了“牙刷”和“荷西”之外,她们啥都要借,当然很多时候荷西也可以被借,被借去当修理工,木匠,泥水工……三毛也可以被借,被借去当护士、老师、裁缝……她的生活在别人眼里苦不堪言,在她笔下是五光十色。
同样面对婚外情,张爱玲是隐忍,胡兰成是花心成性,不尊重女性,以同时拥有几个女人为荣!荷西也曾在婚后爱过别人,接近陷入情网,而三毛的反应则不同,她第一时间投入荷西怀中,表示深深的懂得,却不说一句话。几个月后看到荷西依旧神情黯然,判定也是真爱,于是诚恳地提出解决意见,看看他们是否需要分开一段时间,让荷西和那个女子相处一段时间,用以决定今后的人生走向?而荷西听到三毛这样处理,尊重他内心的真情实感,不禁抱住她哭了,为这份懂得感恩,他说“那种爱情,属于一霎永恒的完成。而我们之间,恩和情都扎得很深,是天长地久的感情!”
三毛的豁达通达,以及对人性的理解远超常人,她用力地生活,是生命的流浪者。但同时她又是温暖希望的传递者。在《亲爱的三毛》里,三毛对失去父亲的朋友Irene说:“在这世界上,没有人能单独地消失,除非记得他的人,全都一同死去,不然,那人不会就这么不存在了。”
因此,对于我来说,或者对许许多多从三毛的作品里吸收过能量的人来说,三毛从来就没有死去。
因为她说: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它的力量,超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