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学和心学的区别
儒学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和孟子开始,西汉武帝时开始发达,汉后衰微,发展到赵宋,得以再次昌盛,南宋朱熹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理学。著《四书》《五经》等成为之后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基本上学术界称之为宋理学。

至于明代中叶,浙江余姚人王阳明在宋理学和之前儒学修心法的基础上发展加深了心学,后人称为阳明心学。理学和心学都属于儒学的当时时代化分支,那么二者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我试着用学佛的方法来解释二者的区别(这是类比法,就是解释简单易懂的事物,希望读者依此可以明白深奥的事物)。

### 1,佛经在这里
对于知识分子,认识字的人,并且可以有途径得到佛经的人来说,每天研习佛经,学习它,研究它,时不时的集合在一起讨论它,反复咀嚼佛法的内涵,可以成佛。
### 2,没有佛经可以读,或者认字有限
那么那种由于先天生存条件限制,是不是就不能成佛了么?可以的。从心里面了解到佛的好,凭直觉认识它,体悟它,修行它,达到一个境界,也可以成佛,即使不认识字,从来没看到过佛经的人,也有这个机会。六祖慧能大师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 3,能看佛经的是少数,不能看佛经的是多数
知识分子们看得多了,有部分人研究佛经成了一种形式主义。他们不是研究佛法的要义,佛的认识,求佛的修行等,而只是追求阅读和研究佛经这个过程,对外宣扬我是信佛的这样一种说辞。拥有佛经,谈佛法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炫耀,忘记或者忽略了佛法的宗义,失去了学佛的本来意义。若是信佛,只需要从心里面认同它,以真诚之心修习它自然就能成佛,而不是那么的需要形式的这些东西,就是心理认同是第一位的。
按照学佛方式来打比方的话,理学和心学都是修习儒学的方法,跟那个时候当时代配合的理论,都有可能得到"儒"这个东西。只是修习方式不一样,理学认为,需要研读经典古籍,从中“格物”致知,讲外在努力追寻多一些;心学认为,应该从内心里面的认识开始,内心体察到了,身体就容易实行。两者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各自的认识的区别而已,心学大师王阳明也是运用过理学方法学“儒”的,后来开宗立派发扬心学是他认识层面的提升。
我个人更倾向于认同心学。我自己是感觉到,**只有心里面认同一件事情,心里面真正修习它,那么外在才能把它做好,如果心里面没有认同,只是一味的追求外在的磨练,那么最终有可能会走火入魔,或者只得到表皮而没有得到内里**。最终得到的这个东西可能不是正悟而得的,它只是一种浮夸的现象,随着岁月流逝,用不了太久就会失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