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9
共学《反脆弱》 Day27
第21章 医疗、凸性和不透明
医药误导了人们这么长时间的原因是,它的成功被大肆地宣传,而它的错误则被隐藏了起来,就像被埋藏在历史坟墓中的许多其他有趣的故事一样。
一、你有证据吗?为什么这种问法在某些情境下是有问题的?
这种“你有证据吗”的谬论是将证明无害的证据与缺乏证据证明有害混为一谈。
与我们将NED(缺乏证据证明某种疾病)曲解为有证据证明无某种疾病的情况相类似,与将缺乏证明某事存在的证据视为证明某事不存在的证据相类似。
这种错误往往会影响到受过教育的聪明人,就好像教育使人们更倾向于以证实思维做出反应,更容易陷入简单的逻辑误区。
在非线性情况下,简单的“有害”或“有益”的陈述都会失灵:关键在于剂量。
二、在医疗领域如何践⾏杠铃策略?为什么说私⼈医⽣会将你⾄于死地?
1.医疗领域的杠铃策略
医疗领域的决策规则:为什么病得很重的人有凸性回报,而健康的人有凹性效应的风险。
医源性损伤的首要原则是:我们不需要有证据证明受到伤害,才能宣称某种药物或者不自然的肯定法疗是危险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经验主义,而非天真的经验主义。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医源性损伤通常源于一种危险的情况,即其中的益处很小,但益处可见,而成本非常大,但却是滞后和隐性的。当然,潜在成本远远超过了累积收益。
医源性损伤的第二原则是:它是非线性的。我们不应该让基本上健康的人去冒险;但是,对于那些被认为处于危险之中的人,则应该冒更多的风险。
医源性损伤对哪类病症都应该是恒定的!在你病得很重的情况下,服药的益处比医源性损伤要大;而在症状轻微时,其益处则相对很小。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点关注重病症的情况,而忽略病情并不严重的情况。
2.私人医生会将你置于死地
作者重点论述这个问题的小标题为“如何开药给一半人吃”,看到这个题目,明显就感觉到干预过度的迹象。
我们从祖母的故事中看到,我们的逻辑推理很难区分平均数与我们观察到的其他更丰富的特性。
血压会呈现一些波动性,这很正常,而这个随机变异往往被误认为新信息,从而导致我们出手干预。
如果医生在患者血压高于正常值的日子里主动给他们开药,那么一半的人将处于服药的状态。请注意,他们的预期寿命会因不必要的治疗而缩短。
经常看医生,尤其是在疾病并不危及生命,或并未给你带来不适的情况下—就像你频繁查看信息一样—是有害的。
由于对噪声的反应过度,私人医生最终导致病人一命呜呼。
私人医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那些偏差会使那些私人医生认为需要采取干预行动,而不是放弃行动。
三、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今天这一章内容,有这样一句话:医药误导人们这么长时间的原因是,它的成功被大肆地宣传,而它的错误则被隐藏了起来。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很多例子,其中有关于防晒产品和抗生素的,这都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事物。
先来看抗生素,这让我想起了最常见的感冒,记得小时候感冒的时候,妈妈会叮嘱我多喝水、多休息,一般5-7天也就完全恢复了,这样恢复以后,身体的免疫力也会提高不少。
而现在,如果感冒去医院,医生一定会给你开不少的药,包括抗生素,甚至需要注射点滴,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医疗条件比过去强太多了,另一方面,也是医生总是会出于本能,觉得应该做些什么才是正确的。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会让感冒好得更快,一般也是需要5-7天时间,而医生和病人都会觉得是因为用了药才使感冒好起来的。而实际上,如果不使用这些药物,注意喝水,注意休息,也能好起来,服用抗生素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人们的免疫系统,也就是说,它改变了身体对细菌的反脆弱性。
再来看防晒产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能看到关于防晒产品的广告比比皆是,防晒的重要性已经被防晒产品制造商以及各种销售人员大肆宣传了,尤其是爱美的女性,对此更是特别关注。
“不仅是夏天,四季都应该防晒。”这也是我们听到得最多的广告了,于是,这样的观念就被根植于大众的内心了,人们夏天要防晒,去海边度假更要防晒,为了不长斑,不出现其他皮肤问题,一年四季都要防晒。
防晒产品卖得越来越好,人们也自认为因为防晒做得好,让自己避免了很多没有出现的问题,可这些问题究竟是什么,到底会不会出现,人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
我能理解作者这样说,并不是完全否认防晒产品的作用,只是如果使用过度,可能会错过小剂量的辐射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很多根植于我们内心的观念也许就是错的,而我们被各种媒体大量植入这些信息以后,我们就很容易信以为真了,实际上,很多信息是毫无根据的。
四、印象深刻的⼀句话是哪句话?
如果大自然中有什么事情你不理解,那么它在超乎你理解能力的更深层面上一定是合理的。
我的思考:
看到这一句话,让我想起了笑来老师在《定投改变命运》里提到的,针对历史上各个领域之中所有知行合一的人提出的建议,我们都可以直接接受,并且也值得认真执行;从一开始就理解,那很好,照做就是,若是刚开始无法理解怎么办?盲从。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如果大自然中有什么事情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那么它在超乎我们理解能力的更深层面上一定是合理的。”这句话太有智慧了。
笑来老师也说过,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认为我们的所见所闻就是整个世界的全部。
比如我们在定投课堂采用定投策略,我们都知道用蛋壳定投的好处,并且能够理解定投策略的核心本质之一是长期持有,而对于定投标的的选择,为什么BOX是这样一个组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理解的,我也不例外。
但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BOX 已经向人们展示出了它的优越性,笑来老师选择的这个标的组合以及今年年初对其做的调整都是合理的,智慧的,我们无法理解不要紧,听话照做即可,因为笑来老师就是已经展现长期成功业绩的真正成功投资者,他的建议,我们绝对可以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