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网上出现过这样一个段子,是嘲笑第三代搜索引擎的,也就是推荐引擎,把各大公司的推荐算法都调侃了一遍。
比如说我要去买馒头,新浪就会告诉我,我周边有一万个人正在吃馒头。如果是淘宝,则会同时还给我推荐500个馒头,都是一模一样的东西。如果是百度,百度就会在右边给我挂出来浙江萧山馒头机生产制造有限公司,推荐这个设备。如果是亚马逊呢,就会告诉我,你既然在吃馒头,那你看这个包子你要不要啊?这个枣糕你要不要啊?它推荐类似的产品。
如果是腾讯呢?腾讯会拍我肩膀:兄弟,别吃这馒头了,上我那儿,我那儿不仅有馒头,而且还有豆馅儿,腾讯什么产品都有嘛。
如果是360,360就会跟我说,馒头不要买,免费给你,但是让我摸一下可不可以啊?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段子,但是大家想想,当我们吃了三顿馒头之后,你不会觉得所有这些推荐都是扯淡吗?因为吃了三顿馒头,你可能想吃一顿日本料理,你想来一顿涮羊肉或者广东的打边炉,我们不要吃馒头的好不好?哪怕跟馒头长得有点像的都不要。
不过我最近发现这个现象在微信上有非常显著的改变。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有一次中国移动发来信息告诉我话费没剩多少了,让我充话费。于是我就去微信上充了50块钱,结果没想到刚充值完,它就跳出一个花花绿绿的弹窗,内容上罗列了大概5、6个商品,并且价格都标注着只需9.9元。而其中的卷纸恰好击中我的心房,一来是觉得16卷9.9太便宜;二来则是刚好最近想买卷纸放厕所,而不再用抽纸。于是毫不犹豫就下了单。
第二个例子则是之前发生在淘宝,我在淘宝上看到一件风衣款式不错,挺符合我的审美,于是就点进去多浏览了一会儿。结果没想到,这之后的一段日子直到现在,自己都能经常在微信订阅号页面看到这款风衣的广告业,不得不说精准。要不是在海南几乎穿不上风衣,同时最近两年自己的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物欲有所降低,自己说不定真就下单了。不过这次总算说是让理性战胜感性一把,没让钱包流血,买下这件衣服。
说完微信,我再说下抖音算法推荐给我的观感。
我个人觉得抖音给我推荐的视频质量很差,这个差不是说视频本身的指标参数,而是它的内容,即完全留不住我。推过来的视频很少能击中我的心坎,让我多驻足停留,往往都是观看不超过2秒,自己就会直接刷走。以至于哪怕自己手机上有抖音这个app,可结果却是自己连点开它的欲望也没有(要不是它并非实体,怕是早已积灰)。只有在我老师做直播时,自己才会偶尔打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抖音在我这儿是失败的,因为没法儿让我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