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的学习计划应该是“复习计划”,而不是“预习计划”
#### **1\. 计划之难**
导致计划难以实现的底层因素主要是两个:
一是,长期之后的时间无法感知;
二是,执行过程中需要多人协作。
由于我们每个人感知未来的能力着实是很低的,因此我们平常制定的计划绝大多数都最终执行不了,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就是因为在“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我们确实无法掌控;
除了时间因素外,需要一个人以上的写作才能完成的计划,也很难实现;协作的人数越多,以及随着时间的拉长,在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概率也会越高,这时候那些想要通过事先明确执行流程的计划都更难实现。
总体来看,就是“长期之后的计划”和“多人参与的计划”都很难实现,从现实看,都几乎无法实现。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方面是计划其实往往很难执行,一方面又是计划的指导性确实又非常必要,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执行计划呢?
#### **2\. 计划的能力**
关于计划,应该先做好个人的学习计划,练就好个人能力,以应对意外情况发生时的处理能力;(至于“组织的计划能力”,这里暂时先不讨论,因为这其中更多是“管理学”方面的系统知识,我们这里主题是“学习的真相”,先搞清楚对于个体来说,应该怎么学习的问题,才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计划能力,其实是考验对未来的感知力、判断力。
这种对未来的感知力,只有通过长期思考和阅读写作、实践的经历经验的积累获得;
也就是说,这种能力无法瞬间获得,需要通过学习来积累,才能最终逐渐涌现。
如此看来,比起制定做事的计划,当下更重要的是制定学习计划——所谓
#### **3\. 复习的原理**
提到计划,人们很容关联到关于“预习”;
但实际上,对于“学习”来说,更有效的计划应该是“复习”计划。
**学会制定“做事计划”的前提是:我们得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制定计划”的能力;**
**这能力就需要我们对抗时间、对抗遗忘。**
> 前面的内容里,我们已近多次讲过,我们的意识的运行原理,就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些神经元的连接基于神经网络中的有效神经节点的数量,这些神经节点,本质上就是我们的记忆之间的关联。
所谓复习,就是主动调动当下的意识网络,去和过去的记忆网络进行关联,
而复习计划,就是提前预算好未来要对当下和过去的意识和记忆网络进行关联的行为;
是在大脑中建设这张未来、现在、过去相互强关联的网络——形成更强大的神经网络系统。
有效学习的关键,就是我们应该学习正确的做计划的方法。
如何才能确保有效学习呢?——通过多次重复来达成。
#### **4\. 对抗遗忘**
你应该听说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是根据脑科学总结出的人脑关于时间流逝与记忆留存程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简单的说就是:普遍来看,记忆某个东西,如果只记一遍,那么会很快忘记掉;
然而,如果有过一次复习,那么忘记的幅度就会小一些;
如果有二次复习那就会再记得牢一些;
如果再进行第三次、第四次复习,那么记忆的完整度就会更高,直到形成“肌肉记忆”,也就是不会忘记掉。
(对此,有一个例子,每个上过小学的中国人都深有体会,想想当初我们如何背下99乘法口诀表,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相对最有效的复习的次数频率是:
第一次复习最好是当天,然后第二天进行第二次复习,再然后隔一天后复习第三次、一周后又复习第四次,一个月后复习第五次……
总之就是在记忆之初,重复的频率相对高一些,间隔也相对近一些,然后随着时间拉长可以逐渐降低,最终我们就能记下几乎任何想要记住的东西。
人脑记忆的原理主要就是靠重复;
复习的作用,是利用记忆需要“重复”特性,来对抗遗忘。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记住什么东西,就应该利用这些这些科学的原理,把它们运用到生活中,比如专门列出自己的复习计划,每天完成多少多少,然后一丝不苟地去遵照执行……
#### **5\. 做事原则:要事先行**
然而,
现在我们即便知道了记忆的原理,以及知道了应该践行重复记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很难做到严格地去执行计划。
这是为什么呢?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更大概率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在做计划的时候,做了“非必要”的计划。
究其原因,其解释是:大脑运行有一个原则——大脑总是倾向于处理最重要的事情,只有非做不可的事情,我们才能真正地去执行。这也是对于学习,为了尽可能地保证它能落地,于是我们几乎只在“复习”这个环节上制作“学习计划”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就请一起死记硬背下这个概念:**一切的学习,一切的工作,乃至人生的一切,都应做到“要事先行”。**
从今天我们讨论“如何制定计划”这个主题来说,之所以要“要事先行”,也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对抗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因素。
就比如,我们要学会解数学应用题,那就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算术,于是索性在最开始学习时,就直接把“99乘法口诀表”给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哪怕当时候背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它将来会有什么用),我们只需要知道,包括乘法运算在内的最基本的四则运算,是接下来贯穿整个数学计算中都要用到的最少必要知识之一,在任解题的时候,只要我们能准确快速地背出运算结果,那至少就可以保证我们在应对解题的时候,不会出现算错的这个意外情况导致题目做错,于是,那就直接背呗;
再比如,上一篇“21三个大脑——《学习的真相》1st”中,提到的,对于学校里学习课本知识避免成为学渣的办法是“在最开始就一字不差背下全书所有概念的定义”,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全书的所有讲解,所有习题,就是围绕那些概念定义展开,因此对于学习该书,那些概念定义就是最重要的事,那么就先背下来,先暂时忽略定义是否太抽象,也先别在乎理解还是不理解,就把它们先当口诀似地背下来,当再次遇到(也就是当老师“第一次”讲到)的时候,在我们的认知系统中,相当于是对曾经“死记硬背”的概念的那个“一维的点”进行了“二维展开”似的复习,又再当我们在做习题乃至甚或中应用的时候的时候,相当于是在进行了“三维展开”,这时候的理解就更加全面,继续,当我们带着那些认知,经历了很多年的时间之后,我们的理解还会更加深刻,因为这时候我们的认知中,又上升级一个维度“时间维度”……
那这“要事先行”,怎么个先行法呢?
怎么保证要事能够切实被践行呢?
这就需要我们训练并养成在做“要事”时候的绝对专注的习惯;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我们能有强效的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强,就是即便在不完全理解,甚至还是未知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去做的表现,每一个创业者、研究员等等,都具备这个品质。
对应到我们前面内容,一个能在开学之初就把那些还不理解的概念定义背下来的人,就是具有强大执行力的人。
这种执行力,是可以通过一次一次地经历类似的把事情做到做完做好的经历来不断叠加的。
再继续深究:执行力的背后,正是靠我们良好的**做事专注的习惯**来做支撑。
> 个人认为,做事专注的习惯的获得,大致分“先天保持”和“后天习得”两种;
>
> - 所谓“先天保持”
> 就是小时候家庭教育过程中刻意地_保护_了小孩的专注力,从而就_保持_了专注的习惯。
> 之所以用“保护和保持”而不是“培养和养成”,是因为专注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在最初的时候,任何人对任何事情都是绝对地专注,(还记得吧,在《学习的真相》系列最开始的时候,就深入讲过:每个人天生就是一台类似贝叶斯推理机的“超级学习机器”)
> 后来之所以很难做到专注了,原因也很惋惜和可悲,就是由于小孩成长的环境里,特别是亲手带大小孩的人并不知道小孩子小时候的保持专注的重要性,甚至愚昧地觉得一直盯着一个地方看的孩子是呆,而那些容易被逗得东张西望的孩子是聪明灵活,现在我们当然理解了,这是大错特错还完全不自知。由于错而不知,从而一次一次地出于“为了孩子好”而一次又一次地打断正在专注的孩子,久而久之,终于有一天,原本是“超级学习机器”的孩子,变成了熊孩子,熊孩子长大变成了不学无术的暴躁青年,暴躁青年如果得不到逆转性的启发,最终会演变成无能的中年,然后……坦率地说,也没必要赘述“然后”了,因为到这时候一切就都晚了,如果非要说然后会怎样也可以一句话讲清楚,然后就是在各种匆忙、抱怨、无奈、纠结之中度过余生……
> 讲这么多,是想表达,由于拥有“专注度”从而拥有“执行力”这事,最好还是从小养成,否则就会演变成最终的惋惜与可悲。
>
>
>
>
> - 再看“后天习得”
> 所谓后天习得,关键点就是上面所说的,在青年的时候,当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之后,受到了某种启发,这启发能让自己逆转似的抗住所有的懒惰、恐惧和贪婪的欲望,于是坚持学习、习惯学习、然后爱上学习,最终热爱学习,然后重新理解和习得专注的重要性。这条路固然相当艰难,而且全靠自己。
>
这篇内容从讲“复习、预习、计划”到“专注度、执行力”看似跳跃实则必然相关联,并且最重要的是,到头来我们说的其实都是从小就知道的最简单最朴素的那些道理。
只是,小时候没有人以那个时候的我们能懂的方式传授给我们。于是自己一路摸黑到“后来”,就把原本简单的“学习”理解成一团乱麻,从而忽略了“学习其实真的很简单”这个真相。
其实,所有关于“学习的方法”之类的内容,只不过是把人的学习成长过程和规律换了一种方式表述,并没有任何玄机,任何人只要从小到大一直是在学习着的,到了某一个时刻一定都会自行理解;
换句话说,之所还有人不了解(并且是绝大部分人),是因为这些人在某一个时刻已经主动放弃了学习。
换句话说,学习的真相之一就是:只要你一直学一直学一直学……就能发现学习的真相。
---
ok,今天内容到这儿~
我是学生岳奇,期待陪你每天进步。
欢迎关注。
如果觉得内容对你有帮助,那请点个“赞”点个“再看”,这样系统会在24小时后把文章推送给你的同样喜欢阅读学习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