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相见,总是期待后的兑现。每一次的离别,总是不舍后的必然。
年轻人的明天,总是有无限;对于行将暮年的老人,总是在燃起的希望之后,又突然幻灭。他们羡慕我们的来去不拘,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明日无多。我总是以「很快我会再回来看望你们」为借口,匆匆逃离那熟悉又陌生的故土;父母双亲知道我的言不由衷和所谓的不得已。
无论我已经长成多大,变成多老的模样,在他们的话语里,在他们爱怜的泪光中,我永远都是他们的宝贝。父母在,不远行,又有几人能做到。
少小离家,匆匆数十载。从前还是一个少年人时,每次外出上学或者打工,几乎没有听到过他们对我说过任何担心或者不放心的话语。倒是每一次自己流露出不舍离家和恋家的情绪时,总会被老父亲一顿数落,通常是:你呆在家里帮我干活吗?你留在农村有什么出息?...
每次都被他骂得眼泪汪汪、灰溜溜地跑出家门。自己那想要求得的安慰和同情,总是成空。直到如今,自己渐行渐远,故乡已经模糊成为记忆的一部分;我要再次远行,舍不得的是他们,掉眼泪的是他们。我总是笑他们多虑多担心,许下承诺一定常回来看他们。当自己一脚油门,远远地把他们抛在身后,从观后镜里,还能看到他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他们把浓浓的思念,交织成了一道道看不见,而又牢不可断的线,永远地把我们相连。
所谓天下父母子女,莫不如是。剪不断的乡愁,理还乱的亲情。
临出发时,母亲突然告诉我,她的眼睛看东西出了状况。总是突然有一团绿色的阴影出现在面前。很显然,她的眼睛患了眼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我们在家的那几天,她就是不说出来。她想我们在家安心休息,不致劳烦。知道我要出发了,告诉我们也不会影响我们的行程。这是多么狡猾的一个老太太。
在家的日子,总是尽己所能,做一些可以做的家务,减轻因为自己的到来,给他们增添的活儿。对于自己来说,这是自己的义务,丝毫不值得被感谢。而在父母的眼里和心里,「自己干家务活这件事情」变成了自己给他们的恩待。反倒令他们对我感激过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他们的心里,我又由女儿变成了客人。那种小时候的随便,他们对我们的吩咐、要求和命令,全都不见。为什么我在面对「他们的客气」时是如此的陌生,反倒怀念过去他们对我的“颐指气使”呢?
那时,他们舍弃了自己对儿女的温柔,以严格和“冷漠”断了我们恋家的念想,不让我们有任何的不舍和犹豫,让我们干净利落的去闯自己的世界。
现在,他们暴露了自己的「本性」,他们对于他们的儿女是如此的不舍,如此的依恋,可无论如何,他们知道飞出去巢儿的鸟,是很难的再回来,留也留不住。
收起彼此的惦念,各自保平安,才是给予对方最大的关心和放心。
目的地快到了。
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爸爸妈妈,你们若安好,我们便四季如春,不会遇见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