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时候的我,每当和朋友们待在一起的时候,话就特别多,简直就是嘴巴的闸阀坏了关不上,大脑中每时每刻产生的思绪,都随时随地随从嘴巴喷涌而出。
小时候的自己还不理解别人为什么话很少,以为身边同龄的小孩话少难道是因为比较笨吗?以为自己善于说话就是聪明的表现~
现在想来,曾经自己的想法似乎正好相反;客观来看,往往是话比较少的小孩更可能是更聪明的,因为他们把用来说话的时间用在了思考。
而像我这样话多的小孩,由于为了满足表达欲,于是占据了一定的用于思考的能量,换句话说就是相对思考得更少,那么思考质量也就不高,长期话多,就意味着长期的思考质量不高;于是再相对来看,就确实更不聪明一些——所谓聪明还是不聪明,本质上看不就是思考质量的高低么。
还好,随着经历了不少的“言多必失”,也算是隐隐约约反应过来“话多不是啥好事”,更庆幸的是,由于不小心阅读了一些高质量的书籍,于是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感恩在阅读过程带来的思考的提升,也让我彻底领会了“真没必要话多”。
总之,当你的思考逐渐深刻,你就逐渐会变成寡言少语的人;不是不想说了,只是自己没想清楚所以不知道怎么说,或者说,只是因为自己想清楚了没必要说。
不过,这也不是说当人思考多了就会变成哑巴,而是:轻意不开口,开口必要有力量。
小结:
当你逐渐沉默寡言,那你已经开始逐渐深刻思考。
哦对了,还有个特殊的值得一提的题外话,关于酒。
酒可以“越过”思维,让理性的头脑暂时失效,直接打开话匣子的开关;
于是,当你想要不多说话,那尽可能别喝酒,让自己继续保持理性;
或者,当你已经思考得很多了,想讲但是又有点讲不出,那可以试试喝点酒;
还有,别喝多,别喝多,别喝多。
——————————————————————
我是学生岳奇,期待陪你每天进步。
欢迎关注。
如果觉得内容对你有用,不妨点个“赞”以及“在看”,一起让有用的文字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