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超越感觉》第二章什么是批判性思考,比读第一遍容易理解了一些。但是很多自己以前划线的语句,却并不记得,不记得当时划线的时候是怎么思考的,有哪些触动内心的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是对片段、语句有摘抄,而意义并不大,只是做了个努力的样子。
为什么会没有意识到这种摘抄并没有多大意义呢?我想和自己很少重复读书有关。明显感觉到对阅读过的书,没有兴趣再重读,更谈不上反复阅读。纵然是当时对自己很有触动的书,也极少有阅读第二遍的情况。只是追求第一遍阅读的新奇感。如此读书,收获是很少的,更不要说照着书中的道理去践行,指导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了。像溜达老师在定投人生课堂反复讲解《超越感觉》已经达20轮。每一轮都有不一样的视角,不同的切入点。这就是卓越者的样子,就是榜样的作用。逻辑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笑来老师总是说“一切都是逻辑”。
记得前几年,阅读的书都比较浅显,散文性质的居多。阅读的过程中不用动脑,那时候不会思考,也不愿意思考。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少去琢磨别人,是典型的思想懒惰者。参与到公司的精益生产管理运营的学习中,组织很多大大小小的会议、活动,与公司各部门领导沟通的过程中,是不得不思考。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也不得不去反思,不得不琢磨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为了开展工作,不得不去和更多的人沟通协调。就是在三年的学习工作中,学会了想事情。
现在遇事不会第一时间发表见解,不会轻易做出评论,不会再把事情想得那么简单。对人也不会那么轻易的评论好与坏。会很自然的在大脑停留半分钟,而不是像以前那么嘴巴快。当遇到情绪波动很大的事情时,尤其是内心很痛苦的事,会用笑来老师讲的“元认知”去反思。尽管开始有意识的去思考,但是每个章节后面的联系题,还是不会回答。理论框架没有搭建起来,不知道去哪里找答案。还需要重读好多遍。
思考,我仅仅是刚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