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类似的体验:明明自己是债主,却总是拉不下脸去要债。那个开口要债前的为难简直要把自己逼疯。
我希望整理自己的情绪,至少在开口要债之前自己鼓起勇气。
用“涂鸦”的方法为自己做日常的情绪疏导,我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在最初的阶段不太熟练,我只能够参考书本上一些既定的程序,比较机械地去做每一步。
但十分神奇的是,即便过程并不纯熟,但心中真的能够自发浮现一些画面,而不是经由我的大脑想出来的(这两种过程的差别,我有切身的体验)。
在把内部图像用笔画出来之后,只是盯着自己呈现出来的图画看,其实好多时候并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线条和颜色。我尝试过用常规的方式去做所谓的“解读”,又很容易会陷入生搬硬套的泥淖,得出的似是而非的结论并不能够击中自己的内心,因而我知道这种解读无效。
但是循着前辈们总结的那些自我探索问题的引导,一番自问自答之后,得出的结果很是出乎我的意料。那种体验很像是“另外一个我”,驱动当前的我手中的笔,写出“她”想要表达的东西。那些话写出来之后,内心会有感应。
看起来,那“另外一个我”,的确是住在我的内心深处的。
这个练习做得越多,两个“我”的连接和对话就越来越容易。内在画面的浮现速度和容易程度都有显著提升,自我探索问题的答案仍会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却对于解决目标问题十分的切中和有效。
下面把我其中一次的练习拿来做一个案例。刚好最近刚读了《绘画心理治疗》([美] LISA.B.MOSCHINI 著,)当中的“防御“那部分,可以结合这个实例做一些对照分析。
在做“冥想与涂鸦”的步骤之前,我写下的意图是:“我希望在要债、谈钱的时候,能够发自内心地理直气壮”
下图是内在图像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

1.当你观察自己的画面时,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观察这幅画面,它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漂浮、空灵、孤独、无根基;
2.对于你的情绪感受,这幅画都告诉了你些什么?
我看到画面中的小女孩,我知道那就是我。我的情绪感受是无助、无奈,不想睁开眼睛,害怕将要面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明明我只是小女孩的样子,身体姿态却老气横秋,感觉好累!
3.图画的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画面的色彩淡淡的、凉凉的、空空的,感觉很哀伤;小女孩的身体轮廓是黑色的细线、全身上下没有其他色彩,单薄、孱弱,没有儿童的天真烂漫;(到这里,我的关注点聚焦在自己儿时曾经有过的那种缺乏家中成年人支撑的惶恐、无助感)
4.图画中是不是有一些部分给你造成了困扰?如果有,那是什么?说明一下这个部分为什么或如何给你造成了困扰。
画面中令我感到困扰的是那一大颗水滴?或者是泪珠?是谁的?哪里来的?为什么小女孩要呆在里面?(在回答完问题6以后,我觉得这个可能不一定是泪珠,感觉上更像是个肥皂泡,尤其是从局部来看,看似可以隔绝外界的烦扰,提供屏障,但是这个屏障又是多么虚幻脆弱呢!)
5.你最喜欢图画中的什么?说明一下这些部分给你的感觉如何。
画面中我最喜欢的是那种宁静出尘的氛围,没有人间烟火气的熏染。(想要回避现实中会遇到的麻烦)
6.从这个阐释你感受的画面中,你学到了什么?
我学到,自己所期待的宁静、平和、纯净都在另一个世界中,而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红尘俗世,充塞着各种无奈,睁眼闭眼它们都在。要债的人万分别扭,被要债的人也不高兴。
那个小小的我,在孩提时代扮演着与自己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成人角色,承担自己难以担负的责任,当然很累。突然发现图中人物的头部和身体之间是分离的,并没有脖子的连接!不由得想到:这个头和这具躯体是不匹配的。前面我认为是那身体不能够匹配孩子模样的头部。或许现在应该反过来——也有可能这个是身体已经成年的我,却期待着自己若是孩子就好了,可以不用睁眼面对这些烦心事。这两种错位的身份,无论哪一个看起来都十分违和。
7.这些情绪是不是和你最近的经历有关?如果是,这个经历是什么?
这些无助、孤独、无力的情绪是与我当前正在面临的要债经历有关。一笔是远方亲戚的借款,一笔是甲方应付的咨询费。对方在态度上都承认这笔债务,但是却迟迟不兑付。
8.在知道了你对这种经历的感受之后,是不是对解决它有了一定的帮助?如果是,那么是什么样的帮助呢?
是的,对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有帮助。知道了自己对这种经历的感受,我决定给成年的身体装上成年的头脑,虽然去“要债”的感觉仍然不愉快,但是现在的我可以去应付这些事情。把小小的我送回孩提时代,过一个孩子该过的生活。这原本错位的两部分回归原位之后,我再次去看心中那个孩提时代的我,她的脸蛋与小身体也回归原位了。(童年时代经受的压力、过往的伤痛,可以通过当下的重新认知和构成来修复。)
【后记】在做了这次疗愈之后,我经历了一连串比较复杂的过程,最终讨回了亲戚的借债,甲方也支付了咨询费。过程的确令人很不舒服,但是真的达到了我预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