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学习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第二十九轮复盘

一开始,我总想在**“决策、管理、思考”**中找到单一的逻辑关系,但是随着这轮课程的学习,我对于不同的决策、管理、思考的方法的认知加深,也就自热而然的打消这个念头;决策、管理和思考可以独立的存在,甚至有的时候,我们熟练其中一个方法就足以使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突破原有的舒适区;正所谓“艺多不压身”,多学一点,总是没有坏处的,更何况,这里的每一个方法都是我们每一次进步的机会。
### 决策
在[**《决策树》**](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14&idx=1&sn=755999cd5b695c50ea52d3dad86f1733&chksm=9088322ca7ffbb3a547711e408e67f2c3dd87092ad6eea610a437bb6eacc3b3e94d1cd1472a1&scene=21#wechat_redirect)上,每一个决策节点都是一次博弈的选择,每一次对选择效果的概率评估都对下一次的博弈产生影响,基本上我们每一次的决策都是基于当时环境下尽可能多的情况而做出的不完全信息博弈——这也是“事后诸葛亮”的由来——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每次的决策都是不对的或者对的。
越是在复杂环境中做的决策,其概率分析就越无法精确,而越是无法精确的概率,就越需要对当时情况的深入了解,一切后果都源于当时的“看情况”,我也曾不止一次的在刘润5分钟商学院学习笔记中提到刘澜老师的“领导力”课程里的一句话:
> **所有重要问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看情况**
无论是决策树还是概率树,都是帮助我们如何“看情况”,在复杂的情况中,评估每一个决策节点对未来结果的影响程度,即概率;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绝对”的绝对,而是“尽可能”的更可能,你可以说我“圆滑”,但我知道,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中,对于管理者而言,时刻准备着,才是最好的状态。
---
现在说回来[**《德尔菲法》**](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21&idx=1&sn=acbf0e6ff42a16910636547a070fd928&chksm=90883227a7ffbb3197154b64e269cc596b6f416d80a450072c069ca3541ff81bef4e04bae13d&scene=21#wechat_redirect),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尝试运用,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我们无法接触到那么多所谓的“专家”,而且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足够多的专家的意见并且还能反复“收敛”,是需要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并且也必需足够的资源整合能力,是不是没有这些资源和能力就不能用“德尔菲法”了呢?
不然!
任正非说过“让听见炮声的人做决策”。
这在我看来就是\*\*“平民德尔菲法” \*\*,每一个管理者做的决策必须是“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即,基于当下现实情况作出有利下一步现实情况的判断和举措,那么所有有利于下一步现实情况的判断和举措的大前提就是**基于当下现实情况**。
谁最能贴近当下的现实情况?
这还用问吗?肯定是正在做事的人,正在面对问题的人;当然,这肯定是会有一定的偏面性,因为会出现“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认知偏差。
---
[**《KT法》**](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28&idx=1&sn=aca6c0cbc6d271d28fd03e14f6208f12&chksm=908832dea7ffbbc87b32d9704281d7aeeae0b2096cc6c95a8742ff962f73a8b5b693e96d38c1&scene=21#wechat_redirect)是一种思考系统,即就事情各自的程序,按照时间、场所等,明确区分发生问题的情形和没有发生问题的情形,由此找出原因和应该决定的办法。
当我们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应该解决另一个前提问题:
**我们有没有站在足够的高度全面的看清楚这个问题?**
如何看清楚实际的问题呢?
或者说,如何看明白我们眼前问题的本质呢?
若要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我们就要搞清楚另外一个概念——**什么是问题?**
其实,**问题就是未来本该的结果和现在应有的结果之间的差异。**
根据这个指引,我们就能自然而然的分析出问题的本质——现实与理想的差异;
找到这个差异,我们就可以对应的开始分析问题——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异?
其实,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并不难,在现实的操作中,我习惯于不停的问自己问题:
> **现在是什么情况?**
> **我想要什么结果?**
> **目前还有多大的距离?**
> **我现在还有什么条件?**
> **现在的条件能做什么?**
> **如何利用现在的条件解决自己想要的结果?**
---
[**《麦穗理论》**](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35&idx=1&sn=b0f6bcc378d6d36612bcdd77f234fff0&chksm=908832d1a7ffbbc7b5c9e02dc63135027b939112e9c33513c2bc56784875d979a53147415ee7&scene=21#wechat_redirect),用一句话说就是如何在一片稻田里只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那个麦穗的理论方法。
我们都知道 “只有更好的,没有最好” 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总是处于不停追赶的“下一个”的状态,总是认为下一个会更好,但是我们又担心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我们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明明是看起来对我们都有利的选择,却让我们觉得前有虎豹后有豺狼。
我们首先应该忘记这个道理,只记住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的核心就在于一个核心点,抓住了这个核心点,我们随手就能找到自己认为最大的那个麦穗。
这个核心点就是:**最基本的满意标准**
最基本的满意标准就是在好的范围里面只要达到及格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最好或者是更好。
麦穗理论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逻辑——**不纠结于过去。**
---
根据[**《奥卡姆剃刀定律》**](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4928&idx=1&sn=0e64fae4564ab609fa6169ee2300e346&chksm=90883d5aa7ffb44cbaf667c85b6955f3d6cf96627567992c9b4fb872e8ceffd21dd223631da4&scene=21#wechat_redirect),我们一直只寻找满足最基本需求的方案就足以解决发展问题,尽可能迅速的做出一个基本满足的方案,就等于踏上了第一层的台阶,在新的一层台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不断的循环去寻找在这一层台阶上可以基本满足的标准,如此往复,当我们实现了很多个基本满足的最适合的标准,结果一定是让人满意的,甚至会产生额外的复利效果。
我不否认数据作用,也不贬低数据的价值,甚至有的时候我也会将数据用来说服自己和他人的强有力的工具——也仅仅只是工具。
请注意[**《基于数据决策》**](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42&idx=1&sn=970e277f627c5aa3c0b92fe4c3331c39&chksm=908832c8a7ffbbde993c80db39b1b9035a4151d2b6b3ea78fd0cca04144dc60ef5290075ad8a&scene=21#wechat_redirect)的重点,不在于数据,而在“基于”这两个字:数据只是我们决策时可以依据的工具。
暂且不去讨论数据有的时候是可以被篡改的;只是在不同的角度去看数据,就能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说服力,比如,上年同比增长为正数的情况下,上年同期增长可能为负数,无论是哪一个都没有办法全面的诠释当下业务发展的真实情况,就更不能反映出当下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不是吗?
因为展示数据的人,而每个人展示出来的数据,都有可能是以他的个人视角选择出对他有利的展示角度;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基于数据决策,并不是为了数据而收集数据,也不是为了业绩而展示数据,更不是为了问题一味的偏面激进。
在展示问题的时候,我们对待数据的态度是“全面”,一旦发现了问题,我们需要尽可能全面的数据展示造成问题的众多因素;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对待数据的态度是“深入”,在全面了解问题之后,深耕数据背后可利用的价值,就能做到“一点击中,各个击破”。
### 管理
我算是后知后觉的知道[**《OKR》**](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49&idx=1&sn=49022c9578c01210d9f7253ac6cdbd5e&chksm=908832c3a7ffbbd55b5287f615276be6934f92e6aa66ad34169006fe0a34c39787b65a92fcb0&scene=21#wechat_redirect),确切的说,是被动的了解这个管理方式,我既不抵触也不主动的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管理方式上;对于我而言,管他什么招式,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行,当然,这并不是不主动学习的理由;一切还是要在实际的操作中真正的学会实用的技能,因为看上去很美的衣服,只有穿在身上才能真正的炫人夺目,而且这还取决于穿衣服的人的身体形态。
其实,OKR就是一种在无法量化工作内容的团队或者公司中采取的具体目标分解方式,用于统一目标、分解任务、分布管理。在我理解中,具体的操作方式并不难,大致如下:
**1、每个职位的工作目标必须在有限的范围内明确:**
**2、每个职位的工作目标之间必须互相关联:**
**3、每个职位的工作目标必须公开透明:**
最后要注意的是,OKR只是一种过程管理方式,而不是衡量结果的考核标准,OKR解决的是“怎么做事”的问题,在OKR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保证结果大概率是好的,但OKR并负责评价最后的结果。
---
无论是OKR的过程管理还是KPI的结果管理,我们都可以运用[**《SMART原则》**](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56&idx=1&sn=868dc41f7735e68468ed2acd8310470a&chksm=908832faa7ffbbeccc11ec623372959b7ecd35f913037c5fd9930180ec626585405f9e904f7b&scene=21#wechat_redirect),这就是SMRT原则的神奇之处。
还不仅如此,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
不断深入的具体化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眼前的博弈迷雾,找到各种无效信息包裹中的有效依据;
不断明确的可量化可以使我们有足够可以依据的标准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贴合实际情况的可行性无需质疑的让我们可以立即付出行动并产生真正的效果;
在不同的问题中找到相关性,对于每件事情来说都是“事半功倍”的价值;
就算是长期主义,我们也有大概清晰的时间定义,任何事都不能遥遥无期而毫无结果。
---
[**《PDCA循环》**](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63&idx=1&sn=bbbb2fa1fcc32c30d34e5e3fe8f7780f&chksm=908832fda7ffbbebfbcb71edefb501d38864db390a2d94fd8dccd62f2e6df88dbd22020ff0aa&scene=21#wechat_redirect)**,**拆开来看每一个环节都无比的普通,说起来也没有那么的“高大上”:
无非就是“事前有计划,事中要执行,事后要检查,结果要处理”的不断重复。
一句话就简单的总结完毕,简单到大多数的人们不愿意去真正的做的地步;前段时间,我在工作中不断的强调一件事也无意中恰恰与PDCA循环相吻合——
凡事一定要有结果,无论是坏结果还是好结果,甚至是没有结果也是结果。
这就是事事有反馈,有问必有答,每一个结果都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本质上看,PDCA循环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靠谱的人,在刘润老师的文章《你的靠谱层次,决定了你能成为哪种人》中有这么一句话
>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这就是我找来与PDCA循环这把宝刀相匹配的刀法,你可以直接拿去练练。
---
正好提醒了我,借着这次[**《项目复盘》**](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70&idx=1&sn=99a8161bdf2fac8c74b26687f568c869&chksm=908832f4a7ffbbe2a05d66710b19109d250c23ba2a0e395bef944833db210c0a8ba09094ca7c&scene=21#wechat_redirect)来复盘一下自己写“刘润5分钟商学院”学习笔记这段时间经历;其实,关于这段时间每天写作,我刻意的不去做的事相比于刻意做的事来说,更加明显:
我刻意不让自己有一天的停歇;
我刻意不让自己产生中断的念想;
我刻意不让自己只是简单的记流水账;
根据刘润5分钟商学院每一轮的课程,我自己在学习笔记中添加了“复盘”,起初的时候,只是想以“复盘”之名尝试着做个回顾,因为那个时候,我压根儿不知道“复盘”到底是什么?究竟该怎么做?你看,我就是这么大胆,不管会不会懂不懂,先做了再说,因为别人说的不一定对,别人能做到的事不一定我就能用同样的方法做到,凡事都要试一试,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所言——
> **从本质上看,人类只能通过“试错法”进行学习**
不再犯同样的错,留存已有的收获,一直保持收获的势头
这就是复盘。
我之所以重视“性格”的作用,是因为我坚信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训练而形成对我们长期有利的“性格”。
---
那么,这与[**《MBIT》**](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77&idx=1&sn=b594084ed23e0f80a38806e61671fbcc&chksm=908832efa7ffbbf958ea0138d1d13ab77cc77ca43910297a3289775da55be90f9d1ca0525368&scene=21#wechat_redirect)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首先要说的是MBIT可以算是根正苗红的权威的心理学性格测试的客观评价,MBIT的中文名称叫做“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我们所要知道的就是MBIT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是上对我们的性格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其次,在我看来,MBIT也只能体现我们在某个阶段的性格特征,即,MBIT是对我们性格的即时体现,但并不代表我们以后的性格也是如此;正因为MBIT体现我们当时的性格特征,我们就可以根据MBIT的结果在之后的时间中针对性的塑造自己的性格。
所以,MBIT并不是一个“命运宣判”,而是一个人生“诊断”,我们阶段性的接受MBIT测试,借用专业的心理测试工具审视自己,犹如照着镜子给自己做画像一般。
我们利用MBIT,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认知程度,我们如果从一开始就认命,无论什么样的结果都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曾经如此以后也会一如既往;如果我们并不认命,也只有定投可以改变命运。
### 思考
在我看来,社交学习就是一种长期化的[**《头脑风暴》**](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84&idx=1&sn=414659090b10b3a7f9219456de231f89&chksm=908832e6a7ffbbf034002c72ec6d45f57d962bf634e3eeac9469192de88d35106ff9f7bd2473&scene=21#wechat_redirect)**。**
每个参与社交学习的人,无论你是全球五百强的高管还是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亦或是某个行业的专家,或是特种兵教官;
在社交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身份——学生;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也都只有一个目的——成长;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每个人的努力都为别人提供了动力——进步。
我在BOX定投践行群已经600多天,我很少鼓吹定投数字资产的实际收益,因为在这个万人的学习社群中,我真正得到的收获远比那账目上持续上涨的资产收益多得多;比如,我这每天更新的学习笔记;当你知道每天都有一群优秀的人与你并肩前行的时候,你的每一天都是充满信心,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
---
老师的板书和现在的[**《思维导图》**](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91&idx=1&sn=c41728e1a2aec284f170bf7a777b0dc0&chksm=90883299a7ffbb8f5a1bc3d04f7dd5c1eb018b031cfda9e8444dc0a1fb6673f602294cab06c1&scene=21#wechat_redirect),看起来一样,但是真的一样吗?
如果真的一样,那为什么不叫“思维板图”而是“思维导图”呢?
答案就在思维导图的这个“导”字里。
我们对“思维导图”的误解并不仅于此,与老师的板书一样,当我们看到一张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每一张成形的思维导图都是别人的主观思考的结果。**
思维导图的真正作用在于成为我们的**思考阶梯**,没错,我们用简单的一笔一划引导自己针对某一个题目的思考,这样“手-眼-脑”的联动才是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
思维导图从来都不是整整齐齐的黑板书,甚至是杂乱无章的草稿,是反复否定和肯定的涂抹,是思绪来回折返的串联,是我们带动自己的大脑不断思考的行为。
---
[**《5W2H分析法》**](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899&idx=1&sn=ad89e9b7ce9cdf857f0bb4805508d586&chksm=90883291a7ffbb87c752c32b500ceadef7995a54b9a5bfca79cfceddf56456df2c8c79e5447e&scene=21#wechat_redirect)我们是面对大部分不知所措的问题时,立刻就可以拿过来用的方法,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那个方法,但一定是可以帮我们找到最优方案的趁手工具,随时随地都能用,一旦用起来就会产生正向的结果。
这个方法之所以是万能的,它不光可以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先发现问题,因为我们很多情况下是看不见本质问题的,我们看到的都是一团乱麻的表象;我们如何在一团乱麻中找到本质问题,才能找到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呢?那就是用5W2H分析法一层一层的去问问自己,一层一层的去拨开这些迷雾。
在BOX定投践行群学习逻辑的这段时间中,我一直努力的练习“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提问,那么,提什么问题呢?我们可以先从5W2H分析法开始;
我正在努力的做自己的管理教练,教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通过提问来激发人们觉察自己,发现自身的问题,通过改变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从而达到个人成长的目的,那么提什么问题呢?我们可以先从5W2H分析法开始。
---
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是问题,但只有正确的问题才能去找到正确的答案,而如何问出正确的问题,就是运用[**《5WHY法》**](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5906&idx=1&sn=39da91ea7f07600e338ed9d2c846d13d&chksm=90883288a7ffbb9e08cb56c7c7f6b757cd153ad3b390232e69de41514f434c3c123d6881f1b8&scene=21#wechat_redirect)的首要前提:
在问为什么之前还要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是要是这个问题,为什么不是那个问题?自我觉察是探究问题的第一要素,只有我们先通过自己这一关,才能真正的向前迈第一步,无法说服自己的人,如何说服别人?当然,自欺欺人的也是如此,而如何做到不自欺欺人,我们可以先从踏踏实实的清单式“5W2H法”开始,只有老老实实回答自己问题的人,才能老老实实的探究到问题的根源。
为了找到所有问题的根源,我们可以找来《5WHY法》不断的深耕,刨根问底;但是,在“刨根问底”的过程中,我们仍需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
**1、避开主观的假设和逻辑陷阱**
**2、沿着因果关系链条**
---
**《二维四象限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纸上画十字,关键是在这个“十字”里面我们该填充什么东西——那就是在我们面前问题中的不同程度、不同情况。
其实,我自己在不断强调“看情况”的同时,也不断的产生疑惑:
到底“看情况”该怎么做?
到底要看什么情况?
看清楚情况之后又该如何?
二维四象限分析法本质上就是“看情况”的具体操作方法,而且还非常的简单,把我们眼前的困惑全部都画出来,而且分门别类,这就像把在我们面前张牙舞爪的各种妖魔鬼怪都收进一个宝葫芦里,当我们把这个宝葫芦拨开一看,那些原先面露狰狞的家伙都在宝葫芦里各自安分守己的被安置在一个个的小隔间里卖萌讨巧,一派和谐的欣欣向荣。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最终的答案就在问题之中呢?
就是因为我们总是被问题的错综复杂的表现搞的晕头转向,二维四象限分析法将问题里的各种矛盾分开,但是又归纳在同一个框架之内,让我们只看到了矛盾之间的联系,而暂时摒弃冲动带来的麻烦;这就是客观的分析法。
**PS:点击文中各篇文章名直接跳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