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怎么来的,最终又会发展成什么样?
理解清楚钱的本质、
厘清钱的“来龙去脉”、
思考清楚钱的规律、
找到获取钱的正确逻辑、
然后再去“挣钱与赚钱”,才会更有效率。
先说结论:
钱的本质是“信任”的载体,而纸币或者账户里的数字,只是记录“信任值”的工具。
其实这些结论不难理解,只要大致了解“钱”的发展历程就能立即明白。
如今我们看到的钱,是一张张的纸币,或者是银行账户、支付宝、微信钱包里的一串数字,然而,这些都只是一种“记账”形式。
在最初的时候,是没有纸币或者“账户”这些东西的,今天理解的钱都是一点点发展而来的。
一开始,人们是“以物换物”,那时候没有“钱”的载体形式,有的只是在人们心中相互认可的“对方手里的东西能值多少自己手里面的东西”这么一个概念。
从最开始时候的第一笔物物交换时,就开启了所谓的经济学,人们一同认可的交易,本质上是认可相互间的无差别劳动付出,就比如,一个人花一整天能捕到5条鱼,同样花一天能做出一双草鞋,但是我如果花了一天时间去打鱼,就没时间做鞋子,那么接下来就要光脚走路,就有被石头扎破脚的风险,然后就行动不便,还会感染,很可能导致死掉;
而如果花一天时间去做鞋子,又会必然要挨饿一天,挨饿了之后体力下降,第二天再去捕食也会更费劲,运气不好还真会饿死。
于是,这两者就商量,干脆分分工,然后把成果相互换一换,大家就都不用死。
于是,经济学就开始了,这时候“钱”只是暂时还没登场。
随着加入交换的人越来越多,也随着各种合作与需求的缤纷结合与涌现,人们自然就发现,物物交换太麻烦、也太耗时间;有人就提出,要不咱们用贝壳来作为交易载体,大家一起来指定个规则,多少某物值多少某种贝壳,又规定由一些人专门管理发放贝壳,方法规则就是存入相应的实物,才发放相应的贝壳……
再后来,人们发现用贝壳也还是麻烦,要不就用纸币……要不就用银行账户……用微信支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