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环境的种种压力下,“心理亚健康”议题逐渐浮出水面。人们总会不自觉的主动或被动的陷入各种思绪,有时欣喜若狂,有时焦虑恐惧,还有甚者困于痛苦无法自拔。时常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个问题:我真的认识自己吗?我希望在找寻自己的过程中获取治愈的力量。在和各种问题的相遇和碰撞中,试着转变角度,学会思辨,怀疑和开放,直面自己,与自己和解。
一 物质需求VS心理需求
现代社会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花招百出的广告,抓住了大众的痛点和痒点,人们的购买欲被逐步提升,从普通物品走向个性化商品,突显自身的独占欲,彰显其优势地位。我好似被看不见的幕后之手操控着,不由自主的被驱逐着索要需要或不需要的,希望通过商品交换填充自我匮乏感,得到后满足了,却又空虚了,这一系列的反复却让我产生了怀疑,我抛弃了曾经的“我拥有的不够,我还不够好”,我试着告诉自己,我已经拥有很多,只是从未在意,我有自己的闪光点,并非一无是处。于是转变开始:我不再被眼花缭乱的宣传引诱,该舍弃的欲望,应减少的自我批判陆续登场,物质和心理的跷跷板不再剧烈摇摆。焦虑仍有时,惶恐已不在。
---接纳自我,赋予升华的意义!
二 个体需求VS社会链接
曾经一句辞职告白横空出世,引发无数感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似放荡不羁,却又隐隐透露着想逃离世俗的无奈,然而我们无法逃避个体需求和社会的链接。我曾以为驻扎在自己的小世界就很好,不怕受伤害,寻求自我娱乐,久而久之总觉得少了些东西。待我迈出那一步,尝试链接新世界,知晓了交流带来的快乐和启发。当个体需求+社会链接,我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充实,即便随之而来的也有背叛,危机和痛苦,但一切的一切,帮助我更多方位的认识人性,锻炼心性。
---改变自我,创造勇气的来源!
我可以拥有欲望,也可以懒散无所求;不愿过度接受外在体系的束缚。
我可以是外向的,也可以是内向的;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自身的风格,
我还是我,我已不是我,我还在寻找自己,重塑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