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遇到两种看似不同且都明确被提出者告知有效的做事方法时,通常会不知所措,因为这当中有不确定性:践行任何一种都有机会成本,来自时间、精力、或者还有金钱的机会成本。所以过去总会因此犹豫,甚至会在犹豫中选择干脆不行动。
当重读《把时间当做朋友》时,发现这是心智能力低下的表现,更有甚者,这本书我读过不止一次,它里面其实已经给到了关于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但奈何没能融会贯通,所以才在重复多次后意识到点什么…
“不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不知道这个方法有没有用”,其实是一类问题,这个问题关于“不确定性”。遇到不确定性你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是不作为,因此让不确定性继续存在;还是去作为,因此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不管采取哪种反应(虽然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采用第一种反应),我们都有相应的推理支撑。
- 不作为:我不确定作为能否给我带来好的结果,在这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投入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金钱,这么做像傻瓜吧?
- 作为:因为不确定作为能带来什么,所以【行动】的价值可能更大,毕竟,如果一件事的结果那么显而易见,那么人人都会采取同样的行动,所以,我就去行动吧。
我们可以说推理都合理,无非是选择要不要当个“傻瓜”,想到乔布斯有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原来高手会甘愿做个“傻瓜”?
笑来老师也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当个“傻瓜”带来的意外好运:他就是一个遇到什么就会学什么的人,然后这些在彼时大家都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知识、技能,在后期都给他带来了意外的好运:毕业后歪打正着学习的销售技能,让他成为了新东方最受欢迎的老师;少年时期学习的编程技能帮他写出了英文词汇畅销书…
而选择当个“傻瓜”其实是拥有某种能力的表现。具体是什么能力,可以去《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找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