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人生所感去读书
杨绛先生说:
> “
>
>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越是好书,越给我这种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书,不是因为书不好,而是因为我们的自身阅历没到,没到我们可以取得真经的时候,所以,很多隐藏副本不向我们开放。
而一旦经历到了,心境到了,那些内容会自然的显现,像无字天书一样,让你惊觉,为什么之前竟然如此懵懂。
而迈克尔·辛格的《清醒地活: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这本书,就是给我这种感觉的一本书。
我不记得自己之前有没有写文章推荐过这本书了,今天是二读还是三读也记不清了。
但每次,内心遭遇迷茫、痛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这本书。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读就带给我很多震撼的书。
## 机缘
而今天的重读,也是一种机缘,因为今天早上武志红老师的短视频提到了这本书,分享了书中一段非常触动我的文字:
> “
>
> 当你能坦然面对从你的内心通过的痛苦时,你将是自由的;这个世界,将永远不会再打扰你,因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触发存储在你内心的痛苦,如果你不再在意体验痛苦, 如果你不再害怕自己,你就自由了。你将能够比以往更活跃地、更生机勃勃地行走在这个世界上,你会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一切,你的内心将拥有真正美好的经历。最终你会明白,在所有恐惧和痛苦背后,有一片爱的海洋。那股力量,将从深处滋养你的心,滋养你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将与这种美好的内心力量形成密切的个人关系。
因为这段话,也因为最近的心境,我打开这本书。
## 脑海中的声音
同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关注点都不同。
这一次读,我更多是关注了关于《脑海中的声音》部分,它对于帮助我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大有帮助。
对于我们头脑中的声音,今天我看到了三大事实。
## 事实一
> “
>
> 我们并不是我们脑海中的声音,而是这个声音的倾听者。
我们的头脑中,时刻有喋喋不休的声音,在片刻不停的说着各种各样的话,那是我们头脑中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杂念。
我们能听到那个声音,能听到大脑里说的内容,可是,**对真正的成长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我们并不是脑海中的声音,而是这个声音的倾听者。**
认识到这点,可以让我们把"我”和“脑海中的声音”区分开,使得我们不会过分捍卫这个声音,可以保持客观的觉察。
这是我们要觉知的第一个事实,即我的念头=脑海中的声音≠我。
## 事实二
> “
>
> 如果客观地看待,会发现脑海中的声音大多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但就是这样不靠谱的声音,却是经常被我们被自己误以为是“理智之音”,我们经常依据这些不靠谱的声音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是不是很滑稽的一件事?
可如果仔细觉知这些声音,你会发现,它们很多时候经常持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想法,甚至无缝切换。
这让我想起:迈克尔·辛格的另一本书《臣服实验》,就是刻意不根据这些脑海中的声音行事,只向自己的心完全臣服,听从直觉。
这里,牵扯到我亟待弄懂的一个概念:直觉之力。
乔布斯也修行过这种直觉之力,在他看来,**直觉之力是远胜于思考之力的,而直觉之力是每个人天生就具备的,关键是如何倾听获取这种直觉之力。**
## 事实三
> “
>
> 我们脑海中的思想,除了对我们自己,它们对其他人、其他事毫无影响。
**它们只能让我们对现在发生的事、过去发生的事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感觉好一点或差一点罢了。**
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内心的喋喋不休是徒劳的,也没有必要执着于把一切都弄清楚。**问题真正的根源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思想给生活造成的混乱。**
所以,对待“脑海中的声音”,最好的方法是觉知它,但不要对抗、批判它。
因为过多的注意力只会进一步滋养它。觉知的同时不要去倾听它了说什么,只默默的看着那个声音“表演”即可。
好,我是爱梅,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