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写一篇关于“结构化”的文章,来传递自己对“结构”的理解。琢磨了一天,最终得到一个令人难以接受但很明显的结论——我对“结构”的感知很浅显,我对“结构”的理解很没结构,只是知道结构很重要,我理解的重要,体现在结构能让人思考的更全面、让思绪更清晰、让表达更有逻辑。
基于,我们是无法传递没有感知到的事物,那么想要传递一个事物,就先对这个事物建立丰富且深刻的感知。
于是,开始输入有关“结构”一切信息,在得到“超级个体”中看到如何结构化表达,沿着这条线索找到李忠秋老师的“有效训练你的结构化思维”,找到脱不花老师的“结构化倾听”,想起《菜单规划》小白老师讲的“菜单的结构”,小白老师精彩提到的“结构之美”,又花了一些时间研究“什么是结构”。
即便如此,也还是没有把握把我对“结构”的感知连接起来,然后表达出来,还是需要点时间消化这些感知,让这些感知建立联系。
然而,虽然结果还没出来,但是沿着这个过程走下来,我隐约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输出真的在倒逼输入,然后从这个点触类旁通到另一个微弱联系的点——我的世界可能是由“我要做的事”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