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学习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第二百三十二课,《决策、管理、思考》第十二节
课

我就是从去年才知道有“思维导图”这个东西,看到别人“一脸傲娇”的动不动就甩出来一张各种概括性总结的图示,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整个一张图纸,手机屏幕都要逐个的放大才能看清楚每句话。
我觉得很神奇,一张图就能把一本书、一套课程就囊括其中;其实,我第一次看到“思维导图”并不觉得陌生,甚至还觉得熟悉,这就像中学时期政治老师每次“串讲”写的黑板书;那个时候,我没有更大的A3纸,就用几张A4纸贴在一起,拼成更大的纸,将老师的板书工工整整的抄下来,如获珍宝,因为我们都知道,老师出的试题都在这里面。
老师的板书和现在的思维导图,看起来一样,但是真的一样吗?
如果真的一样,那为什么不叫“思维板图”而是“思维导图”呢?
**答案就在思维导图的这个“导”字里。**
老师的板书,是老师对于他所教授课程的思维总结,从某种程度上,肯定带有他个人的主观思考,毕竟期末考试的测试题目也是他出的;而且,老师的板书多只出现在某个课程章节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
章节开始之前的板书,用于梗概介绍,让学生对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课程结束之后的板书,就是课程总结,让学生回过头来看清楚之前学过的每个知识点,拼接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请注意,这里并不是认知体系)。
是不是有点熟悉?现在我们接触到的“思维导图”其实绝大多数还是多年前三尺讲台上的黑板书,只起到了在框架内介绍和总结的作用。
我们对“思维导图”的误解并不仅于此,与老师的板书一样,当我们看到一张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每一张成形的思维导图都是别人的主观思考的结果。
这与我们的思考有多大的关系呢?
话又说回来了,**“思维导图”之所以为“导图”中的“导”,就说明了一切——思维导图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很多人把它当做了结果,所以就变成了总结,变成别人的思维的总结。**
**思维导图的真正作用在于成为我们的**思考阶梯**,**没错,我们用简单的一笔一划引导自己针对某一个题目的思考,这样“手-眼-脑”的联动才是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
思维导图从来都不是整整齐齐的黑板书,甚至是杂乱无章的草稿,是反复否定和肯定的涂抹,是思绪来回折返的串联,是我们带动自己的大脑不断思考的行为。
**思维导图,是一个人自己的头脑风暴。**
当然,我并不否认把别人的思考结果拿来做自己垫脚石,但如果是一张藏宝图被自己当做了抹布,那就是极大的浪费;思维导图已经被很多人误解,其实思维导图是将我们的想法真正落实做成现实的第1步操作,我们在边想边画,边画边想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了从“知道”走向“做到”的旅程。
试着自己画一画,就像孩子一样,不要整齐不要干净不要框架,只要奔着自己的目标,看看究竟自己能想到什么,你就真的能做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