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会在电视剧上看到好多乖乖女(也包括男生)的人设,她们总是乖乖地听着自己父母的话;有的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有的自己清楚,但是不敢违背自己的父母,毕竟百善孝为先嘛;但是你过上了父母想要你过的人生,你幸福吗?你不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你的人生有意思吗?
就算你想为自己的负责,你的父母都会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听我的总没错”,然后利用各种身边人的舆论,把你的想法打压下来。
我20岁前的人生就是这样;一直走的就是乖乖女的人设,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丝的支配权。
就连自己出国的原因也是因为妈妈,将妈妈的痛苦全部背负到自己的身上,认为我需要为妈妈的人生负责。
但是,当我发现自己不喜欢澳洲的时候,我的人生就开始纠结了;我到底要为了妈妈留在澳洲,将自己放低;但是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回国?
这时候,一本书的出现帮助了我。
这本书讲述了这两种模式
> “父母爽-我不爽的双输游戏”和“我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游戏”
>
> 《拆掉思维里的墙》古典
>
> 当然,这两个游戏,都是在父母爱你的前提下;而自己也喜欢父母给你安排的路,也是另当别论的。
首先,父母爽(win)-我不爽(lose)的模式,一开始不是win-lose的模式吗?为什么后面会变成lose-lose模式?
如果你真的按照父母的安排来走,发现自己的人生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的。你会埋怨自己还是父母?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埋怨自己的父母,即使你自己觉得不会;毕竟你听父母的话,也很大程度是因为你自身的懦弱;当你过得不开心的时候,你有指责的对象。这样,你父母也会一直处于内疚的情绪,不能自拔;就算不是因为自身的懦弱,你一直在责怪自己;那么这些具有强大负能量的情绪,难道爱你的父母不能感受到吗?
就像那些到了适婚年龄就被父母逼着相亲的人,如果妥协了,真的结婚了,那你现在的日子是怎么样的?你快乐吗?
到了年龄就被催着生孩子的人,如果你照做了,你现在的日子怎么样?你和孩子幸福吗?
所以,当父母赢的时候,你自己委屈的时候,后面就会变成,一方过着痛苦的生活,另外一方过着内疚的生活。
而我爽(win)-父母不爽(lose)的形式,在一开始,你都会处于相对纠结的状态,虽然你知道父母不喜欢,你自己也会有内疚的情绪;但是当自己走在对自己负责的路上,你对自己的人生是有掌控感的,你对自己的选择是喜欢的。
而这种正能量的情绪,相信我们也能传递到父母那。慢慢地,他们也知道,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人生,他们长大了,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也会选择对于自己幸福的路;从而变成win-win模式。
所以,当我看到书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感受到也许让妈妈能幸福的方式是,让自己先幸福起来。所以我选择了回国,而我现在的确过得很幸福;妈妈现在也觉得我过得不错。
就算一开始父母并不支持我们的决定,而且对于我们的决定会有质疑的地方;但是,当我们认定了自己人生的路,愿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才能让父母变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