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某次带我儿子去少年宫,儿子和他妈妈去看儿童剧,我在车里等他们。下载了抖音,开始刷到停不下来。一恍惚,他们看完剧回来了,竟然两小时就这么过去了。抖音5分钟,人间2小时,果然不是虚言。惊骇之余,我赶紧卸载了抖音。
后来又安装、卸载,卸载、安装后再卸载,反复挣扎了几次。再后来微信出了视频号,短暂体验之后,我就把它在发现页关停了。
短视频——这类“**时间黑洞**”,有着巨大的引力,以至于靠近他的人,时间都变快慢了。
> 也许有人会说,时间黑洞的说法过于偏颇。那时间、那注意力,你不用来看短视频也会看新闻、刷微博、逛淘宝消耗掉。尤其有统计表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吸烟的人都越来越少了。看短视频总比吸烟好吧。
事实真的如此吗?新闻、微博长期来看确实绝大部分(可能超过99%)没有任何价。但它们往往是文字和图片,不像短视频调动了那么多感官,听觉、视觉、情绪。这视听盛宴来的是那么容易,那么廉价,会打破你固有的奖赏系统,提高你的阈值。看惯了短视频,再看娱乐性的短文可能也变得索然无味,更不用严肃的长文,甚至非虚构类的书籍了。
有人把短视频类比为“快餐”,便宜、快捷,没有营养。对此我不认同,在精神食粮领域,畅销书才更像快餐,快餐虽然没有营养但也能饱腹。看短视频就像隔着屏幕舔面包一样,不可能让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有精神上“饱足”的感觉。
短视频的“短”,极大的降低了你点开它app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音乐、影像、猎奇、情绪又极大的增加了它的粘性,一正一反,就是它“引力”的来源。
> 还有人说,算法是可以训练的,你喜欢看美女跳舞,系统就给你推美女跳舞;你关心历史、经济、运动、学术,算法就给你推这些内容。
即使假设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自制力,都能把算法训练成只展现你感兴趣的内容。短视频单位时间内输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密度也是极其有限的。短视频靠影像和音频输出信息,正常的语速每分钟150-300字,阅读速度至少可以达到200-500字。阅读可以检索式阅读,一眼扫过去已经知道的内容就可以扫过去了。视频往往看了开头即使觉得没有多大兴趣也因为完成欲和懒惰一直看完整个视频。
确实有些内容用视频表现效率更高,比如某些运动的动作技巧之类的,但这些内容主动去搜索往往要比短视频的被动推送,获取内容的速度和质量都会好得多。
主动获取和被动接受推送看起来都获取到了内容,实际上获取到的内容差异可能比美食和饲料之间的差异还大,这么说还是很保守了,实际上那差异可能比美食和排泄物之间的差异还大。主动即自由,被动获取食粮的动物往往都是被圈养的,然而被圈养的动物一旦有机会都想逃跑,被动获取精神食粮的人往往越吃越饿却也不只为何停不下来。
短视频的“短”,意味着它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大脑沟回上留下痕迹。3分钟一部电影,2分钟一本书,沉浸在学到东西的幻觉里面,像极了熟练使用美颜相机自拍的外貌平庸的女人。如若她们真想变美,化妆、健身哪怕是整容显然都是更有效的方案。可那些方案虽然有效,都成本更高。美颜相机虽然是假的,但是成本低啊。求仁得仁。
回到最前面的论述,吸烟虽然是慢性自杀,但看短视频的时间好像在你的生命里存在过,其实你并没有在活着,即使你是活着的,也是活在黑洞的周围,由于引力巨大,时间都被拖慢了,以至于你活了5分钟,远离黑洞的地球上的人们真真切切的活了2个小时。那1小时55分已经完完全全从你的生命中抹去了,那段时间你确是已经死了的。
这样来看,显然短视频比吸烟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