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来源于我对自己的一个感受的观察:
我在前几天的日更里,提到了一个观察自己,积累问题和素材的办法。当时在想到这个方法并写出来的时候,我内心非常激动和自豪,觉得自己可太厉害了。
今天,我在精读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时候,看到了「元认知」(认知自己的认知,也就是经常思考自己的认知和逻辑是不是有问题)的概念。突然觉得,我前两天写的,不就是「元认知」的翻版吗?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失望的感觉。对,你没看错,不是开心,是失望。
为什么会觉得失望呢?
是因为我内心觉得:唉,这个东西原来别人早就讲过了呀,不是我的新发现呀。
甚至,我还因为这种失望的感觉,都有点不想记录自己每天的各种想法了。
奇怪吗?可怕吗?就因为自己不是第一个想到的,自己不是那个“原创者”,就甚至要放弃一个执行一个很好的点子?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有点后怕,也开始更加好奇,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有这种“变态”心理?
追根溯源,才发现这是在学生时代,在那个拼智力的环境里,留下来的“后遗症”。
在学生时代,如果有一个很难的物理题、数学证明题,如果自己能率先想出了一个证明思路,会让很多人觉得自己很厉害。其他人再想出来,都无法获得那种「很厉害」的称赞了。
这在学生时代的场景下,「谁更先想到,谁就更厉害」的思维,可能确实是个正确的判断价值的方法(因为中高考的时间是及其有限的,考试机会好像也只有那么几次)。但放在生活中,却是非常有害的。很多有价值的想法,谁先想出来并不重要,是否践行,是否因此获得了成长,才最重要。
进一步想想,其实不难发现:
学生时代,你能得到的所有夸赞和所有成绩,都来自于「你真聪明」、「你想问题真快」、「你理解速度真快」。这个夸赞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思考速度快、理解能力强,也确实是一个值得被夸赞的,也确实很有价值的事情。
但,长此以往下去,如果你的关注焦点慢慢的被培养成只关注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的时候,一个可怕的效应就出现了。你的潜意识里,开始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认为:思考,就是价值本身,甚至就是价值的全部了。
当你有了这个错误的信念,你会开始觉得:**别人的建议都没用,自己的想的点子才最好**。
进而,你会慢慢开始有这些想法:
> - 当你的同事跟你善意的分享他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你会觉得,切,这方法我早就在某某书上读到过了(言外之意就是那个道理我比你更早地了解过,思考过了)。于是认为那个想法没啥新意、没啥价值。
> - 当你从网上读到一些人的文章,在宣传写作的价值,在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可能对外来产生的影响,然后里面提到了建议,也就是建议你开始写作,开始多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你会觉得:切,谁还不知道写作的价值啊,谁还不知道人工智能、区块链很火啊。从而觉得没意思、没价值。
> - 当你的父母、亲人苦口婆心地给你讲一些老生常谈的时候:要多运动,要多学习,要多和优秀的人交朋友的时候。你会觉得:切,谁还不知道运动有好处啊,谁还不知道学习让人进步啊,谁还不知道要多向优秀的人学习呢。于是还是觉得,老一辈人就是爱唠叨,没意思,没价值。
于是,你把自己硬生生的活成了网络上的一个梗:**懂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仅仅是知道、懂得道理(或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价值的产生,从来都来源于践行**。
为什么很多统计结果表明,按成就来说,班里成就最大的,并不是当时学习最好的,甚至都不是相对优秀,而是相对笨拙一些的?(这里并不是说学习越差越好,基本的思考和逻辑能力还是要有的)。
这正是因为他们相对笨拙,所以他们格外地重视外界那些聪明人给出的分析和建议,他们把每个建议都认真地、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于是他们获得了与之对应的成长,而那些聪明人呢,却**点到即止,想到却不做到**,反而并没有因此获得进步。
所以,从今天开始,**重视一切那些被反复提及的有价值的建议吧,哪怕那不是你想出来的,哪怕它们是老生常谈,哪怕那个建议,是被你瞧不起的人提出来的**。
你有没有过因为某个建议不是你所想,某个建议来自你讨厌的人,就因此放弃了极有价值的建议的经历?欢迎留言写下你的经历和思考。
觉得写得有点用或有点意思的话,记得点击下方的按钮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