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逻辑课
第13章 了解你自己
我们一定要认识和了解我们自己,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自己的强项,同时还要了解自己的盲点、自己的问题,现在有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独立思考的清单,这个清单上罗列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回答这些具体的问题来了解自己。
独立思考目录
1.究竟是哪些影响因素塑造了我的个性?它们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我的自我形象如何受到了影响?由于这些影响,我在哪些情况下比较缺少个性?
塑造我们的因素很多,仔细思考一下,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家庭教养、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处时代的文化。
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塑造我们的个性,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观点以及言行是我们最早接触的可以影响我们的东西,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影响。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处时代的文化都带有一定的时空性,也就是说,处于不同年代的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可能会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文化也是对人们个性塑造的重要因素。
由于这些影响,我会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缺少个性,总希望寻求安全感,总希望和大多数人一致。
2.我在哪些方面像是一个好的思考者?我在哪些方面像个拙劣的思考者?哪些类型的情形看起来显示出我最好和最坏的品质?
认真想了一下,我在有关自己的专业基础方面勉强有一些思考能力,在其他方面,尤其是我不熟悉的方面,比如金融、编程等知识,我看到一般都会直接跳过,因为实在是看不懂。
当我感到疲劳,压力特别大,以及被人戳到痛处的时候,我就不大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3.在多大程度上我对真实情况的观察是合理的?
如果能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让我做规划并实施行动,我做事会比较有条理。
如果很多事情有相对接近的完成节点,也就是要同时做几件事,我会觉得特别疲劳,效率也会低,也特别容易出错。
4.我是如何仔细地把传闻、谣言和事实分开的?如何把已知的与假定或猜测进行区分?对我而言,说我不知道有多难?
可以说,现在的人们每天都生活在海量的信息当中,区分传闻、谣言和事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当我们学习了逻辑以后,说实话,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Liuda老师在课程里提到的方法挺好的:做一个长期主义者,用长期视角来分析,很多信息就变得好区分了。
对我而言,说不知道并不难,尤其现在,在定投课堂待得时间越长,越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5.我在设法让我的观点有事实根据时是如何前后一致的?
笑来老师说,我们在给出自己观点的时候,还要有论证,并且要说明理由。
可以从平时的小事做起,比如推荐电影,要说明它为什么好看。
6.我在多大程度上认为“我的更好”?这种思维在哪些方面影响我对个人问题和公众议题的看法?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倾听那些不同意我观点的人的能力、我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和我改变自己的想法并修改一个判断的意愿?
“我的更好”这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尤其是我在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需要调整我的决策的时候。
尤其当我深信不疑的观点遭到质疑的时候,我会想办法极力维护,这样的时候,可能就会缺乏客观性。
7.在哪些事情上,我倾向于假定得太多,把太多的东西当作理所当然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都会倾向于一些假定,比如,我一直觉得投资是有钱人的事,那些能力强的人是天生比较聪明的......
8.我在多大程度上倾向于要么、要么观念,期望正确的答案总是极端的而决不是中庸的?
要么、要么的观念似乎在我的思维里是根深蒂固的,小时候,妈妈就经常说我,做什么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得非常好,潜意识里可能一直觉得这是一个优秀的品质,今天听Liuda老师讲课,才明白原来这就是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却一直没有开始做的真正原因,我害怕做得不够完美。
9.我对什么或谁感到最强烈的遵从的冲动在哪些情况下,这种遵奉习俗冲动的倾向干扰了我的判断?
小时候对父母、对老师的说法都会遵从,觉得他们说的都是对的,长大以后,这种影响还是存在的,对于一些权威所说的言论,会不加思考地接受,而且从来没有觉得需要思考一下是否应该接受,真得是太可怕了。
10.我倾向于是一名要求真理是整洁和简单的绝对主义者,还是一名声称每个人创造他或她自己真理的相对主义者?我的性格倾向在哪些方面妨碍我发展成为批判的思考者?
在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之间,我更倾向于绝对主义者,过去,我对于权威的盲目崇拜可能会妨碍我发展成为批判的思考者。
11.在哪些问题上我对变化的偏见最大?我过分地接受改变还是过分地抵制它?这种倾向的原因是什么,我如何能最好地控制它?
我对变化最大的偏见来自于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长大要找个稳定的工作,我过分地抵制改变。
分析自己的成长过程,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主要还是从小接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
对于现在的我,已经觉知到所谓的稳定其实是非常脆弱的,我不会再执着于所谓的稳定,我知道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我无法控制变化,但我可以从管理自己开始做起,不断积累,这样才可以让我在变化来临的时候有所准备,不至于手忙脚乱。
12.在哪些情况下,我试图证明自己的偏见而不是控制它们?哪些情况下我以逢迎自己偏见的方式去解释证据?
13.我如何经常地使用双重标准去解决问题,忽视赞同我观点的论证中的缺点,而挑剔那些反对我观点的论证?
在涉及教育孩子的时候,我挺固执的,我平时会看、会听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也会践行其中的一些理论,当然,践行的都是我认为正确的理论,所以,在家里,当遇到一些情况,我和老公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就会觉得他肯定错了。
然而,有时候,我自己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迷茫,因为有些理论可能是完全相反的,而我挑不出其中任何一个的问题。后来,我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育孩子不可能有一个万能套用模式,最主要的是,我自己其实也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清晰的教育理念。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当然,前提是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才有可能做到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14.我在多大程度上倾向于跳跃到结论?我在某些领域更倾向于如此吗?如果有,那是哪个领域?我完全为了方便而草率得出结论吗?我受到听起来有权威性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欲望所驱使吗?
我会在看到涉及编程、计算机思维方面的内容时,倾向于跳跃到结论,因为我感觉看着很费劲,看不懂,最近工作中遇到一个问题,其实就是简单的统计数据的问题,我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核对的时候,办公室一位新来的同事帮助了我,我亲眼看到他用了图像识别还有几个Excel里的公式及快捷键,用了不到五分钟,就把我的问题解决了。
笑来老师一直说除了逻辑、英语、写作之外,编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学好它,可以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工作,甚至可以让一个人可以同时做很多人的工作,今天同事的表现,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越来越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我会受到听起来有权威性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欲望驱使,这些都会对我的决策产生不好的影响,以后也要多警惕。
15.我过度概括到什么程度?我最容易接受哪些类型的刻板成见?种族的?宗教的?族群的?
我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投资是有钱人的事情,笑来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投资不仅可以用钱,更重要的是时间,加入定投课堂的我们,从一开始就用了最牛逼的赚钱方式,那就是用钱和时间一起赚钱,所以,我的这种刻板印象是完全错误的。
16.我在多大程度上过度简单化复杂的事情?我只是不愿费力从复杂性上了解真理还是我感觉受到不简明的答案所威胁?是什么使我这样?
对于复杂的事情,我以往的应对方式,很多时候并不是过度简单化,而是直接略过,只要这个问题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我就不去思考,可以想象得出来,当问题的影响展现出来的时候,我只能非常消极的应对,结果一般不会理想。
所以,我是不愿意费力从复杂性上了解真理,说得更通俗一点,其实就是懒惰,不愿意思考,也不会思考,因为不会思考而不愿意思考,也因为不愿意思考而更不会思考。
之说以会这样,我觉得一方面是自己没有建立正确的思考方式,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7.我经常犯哪些表达的错误?我推论如果B跟随在A之,那A必定是B的原因吗?我为了避免困难或尴尬的讨论而转移议题吗?我自相矛盾,作循环论证,作出无意义的陈述吗?我把真实的权威与虚假的权威相混淆吗?我作出错误类比吗?我运用非理性的诉求吗?
在表达谬误中,我最容易犯的是转移话题,尤其是当我不认同对方的观点或者对方否认了我的观点的时候。
18.下列哪种错误最能体现我对质疑和批评自己观点的说法作出反应的特征:自动拒绝?转移举证责任?“稻草人”做法?攻击批评者而不是讨论问题?
在反应谬误中,我最容易犯的是自动拒绝,遇到反对意见时立即自动拒绝,维护自尊心,潜意识中将“我的观点”等同于“我”,反对我的观点就是反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