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要做读书会的分享,本来想着随意说一点就好。
后来内心慌得不行,大半夜的爬起来,
想要再写细一点,结果也就写了一半。
到了之后,结结巴巴的表达了一些,之前没有表达过的事情,觉得还挺愉悦的。
01整体感受
Good times
**0** **1**
其实整个一个读书会对我刺激挺大的。
因为当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故事过来,你就会发现真实的人生里,那些标签、困境和伤痛的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微的人。
每个人都是他故事里的幸存者、创造者和守护者。
比起头脑封闭的自我想象,其实我更应该走出封闭的自我,去爱具体的人。
真实接触之后会发现,
虽然我老是口头表达不清我想说的话,
但是我很喜欢每个人在讲述自我的时候,自带的那种感染力。
哪怕是困惑的、充满疑虑的表达,也有种让人探究背后叙事的好奇。
02《被讨厌的勇气》
Good times
**0** **2**
我这次选的书是《被讨厌的勇气》。
因为是第一次去,最开始我以为是要完整的讲完整个书的内容。
还紧张了好一会,觉得要是大家都讲完了整本,我只讲部分会不会显得特别不尊重。
后来才发现只需要讲对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就可以了。
Part.01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
岸见一郎30岁的时候遇到了阿德勒心理学。
从此全身心投入到对它的研究中,最终和古贺史健一起合写出《被讨厌的勇气》,这个系列第二本叫《幸福的勇气》。
等于是一个哲学家对另外一个心理学家的理论的哲学加文学性的呈现,这本书也是他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心得和成果成果。
Part.02
在这本书里作者使用像《论语》那样对答的方式。
让一个对人生充满疑惑、怀疑人能不能最终获得幸福的青年人,与认为人人都能追求他想要的幸福的哲学家进行探讨和交流,最终得出当我们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的结论。
虽然看着特别像鸡汤文的总结,但是你认真去看书里面的推导,其实会发现是有逻辑在里面的。
我先说一下阿德勒,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压根就不知道他。
后来才知道,他在心理学里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
和继承、发扬弗洛伊德理论的荣格不同。
和弗洛伊德处于同时代的阿德勒,虽然一开始也是赞成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但随后公开站在了弗洛伊德的对立面,
他们主要的矛盾点就在回答“觉得不幸福的原因”时,他们两分化成了“原因论”和“目的论”。
简单来说,弗洛伊德觉得一切都是可以从过去得来的,你的经历、周边环境是导致你行动或者说不幸福的最终根源。
一切都有得解释,都是因为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所以导致你现在不开心/不幸福/无法成长/无法突破/无法处理人际关系。
过去导致了你的痛苦,你无法改变过去,所以你无法从这种痛苦的状态里走出来。
但阿德勒却恰恰相反。
他不认为现在的一切都是由过去造成的。
相反,而是你由强加在过去经历上的意义所导致的,也就是你为过去经历所选择的意义,最终决定了你现在的处境。
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看似是因为过去的伤害而导致现在的你无法获得幸福,但其实你有更加现实的目的。
那就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危机。
不管是家庭还是工作,学业还是恋情,
其实那些关于过去的观念,早已变成了你面对现在困境,所重新召唤成现在的借口。
其实就是“你选择了不幸”。
就像著名的半杯水实验一样。
“还有半杯水”和“只剩半杯水”就是针对已经存在的事实或者经历做出的截然相反的两种判断。
关键在于,你的选择。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幸福,只要你不再拿着那早已无意义的过去去苛责当下的自己。
03那个“她”
Good times
**03**
在读书会上,我认识了这样一个女孩。
她笑起来很可爱,有非常强烈却又克制的分享欲,在每一个参与者发言的时候,积极做出回应,并且时不时的记录。
并且精神力量饱满,聊到她有所了解的内容就会举一反三,可以对分享者的内容做出非常独特的分析以及拥有让旁人侧目的演讲能力。
整个读书会,我还挺喜欢她的发言的。
尤其她还很小,99年的她,现在研二,却已经拥有同龄人几倍的经验。
“19岁的创业者”、“参与一个国际科普大赛获得三等奖”、“共同参与到国际报告的撰写”、“帮助导师吸引资金高达1100万美金”、““两年里换了六份工作确定了未来的目标”。
总之,人生密度远超于我。
就感觉特别开心,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过了几天,和她约了次饭,她的坦诚和直爽的性格让我对她奉行的“吸引力法则”,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并且发现了“笃行”的力量。
因为我其实一直是观望型的人,身边也缺乏这种全然相信自己、奋力前行就可以达到目标的人。
和她聊完天发现,原来当你真实的去践行一种观念,并且有勇气去承担结果时,你整个人是会闪光的。
有一度其实我都无话可说了,因为我们真的太不同了。
她是完全靠着实践,一步一步的落地执行,才拥有了非常多的感悟和体验。
而我拥有的只是一个非常丰富却难以描述的精神世界。
这就是“空想家”和“实干家”的不同吧。
所以我还挺感谢她可以和我出来吃饭的。
了解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就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一些新的思考。
尤其是我在她身上发现了我想要拥有的精神、理论在她还没有意识这些的时候,就通过行动直接落地实施,并且产生了结果。
老实说,我不要太羡慕。
就像“吸引力法则”、“六度分离理论”、《第三道门》,在她和我讲述她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一阵挑眉,在她身上看见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这种对比下,我都恍惚间以为,知道和做到之间这条鸿沟,也没有那么难跨过。
你看人家,压根就不知道,也跨过去了。
也许知行合一,也没有那么难??
所以,我全程都是惊讶脸,感觉非常受启发。
03
1-1“正向反馈”
我总结两个可以学习的点就是,“加强正向反馈”以及“吸引力法则”。
她其实也看出来,我们两之间的不同,她觉得我就是“正向反馈”太少了。
我回忆起来,也觉得是这样。
由于缺乏“被讨厌的勇气”,害怕从人际关系上的产生的伤害,其实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接收“正向反馈”的途径。
导致我不清楚自己能干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我的“正向反馈”开关还没有开启,而她已经可以从“正向反馈”中受益。
所以导致我们只差了两个月,却在人生经验上差了很多。
03
1-2“吸引力法则”
她非常相信“吸引力法则”,她相信只要想就一定能做到。
就像其实她不够分进中南,但她铆足了劲,就是想去。
直到终于凭借好口才,自主招生进入了中南。
不管是从无到有撰写一个国际报告,还是帮导师争取合适的资源。
好像只要敢想,并且付出行动,不管什么事情最后都有解决办法。
而且这两次见面其实她都说了自己未来一定会赚到一个亿。
我在旁边看着,我也莫名其妙的被感染,觉得她可以做到。
虽然有种精神胜利法的感觉。
但是感觉我也许也可做一些自己没有干成的事。
真的从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我。
04读书会成员
Good times
**04**
其实除了她,读书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触动。
麓山汇创办人,他们两口子对于做高质量社群的坚持。
走遍全国、开过民宿、体验过比特币暴涨暴跌、现在在做财商社群,不断探索的清风。
从酒店管理(好像是)转行做心理咨询、专注于开发0-3岁潜能开发,专业过硬、温柔可靠的珊珊姐。
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像我一样勇敢迈出舒适区的周南。
还有做电商、做设计、教培转行的为我提供了各种好书以及思考的各个小伙伴们。
就很奇妙,把这群人生轨迹、行业背景全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可以擦出如此多不同的火花。
整个过程真的异常精彩、讨论时长直接超时。
我也没想到我有一天会拥有表达的乐趣,还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
突然好像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

最后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一波这个慢慢发展的高质量社群,
在这里汇聚了这个城市最有趣的人,
一点点拓展,
也好像会让你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