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习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第七十七课,组织和激励第二节课

赫兹伯格在1959年提出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人不会因为得到“保健因素”而满意,但会因为得不到“保健因素”而不满;没有“激励因素”不会对原有的积极性造成减少,但如果有“激励因素”,会产生很大的正面激励效果。
我对于这个理论的理解是——**_期望值。_**
对于双因素理论的运用,我们就是要分清员工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范畴,并且划分好两种因素各自的领域,让员工明白什么是“应得的”保障,而什么是“额外的”激励;这里面有两个具体的工作:
1、**_划分好两种因素的具体界限;_**比如,基本的薪酬待遇中,底薪就是保健因素,而绩效提成就是激励因素,五险一金的企业承担的缴纳保费部分是保健因素,而企业给员工甚至员工家人购买的商业保险就是激励因素,这不仅仅是让员工分清双因素的界限,也是让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基本的期望值界限,期望值以内的就是保健因素,期望值以外的就是激励因素;
2、在划分好界限之后,那就是**_设置不同期望值的尺度,_**即对于不同员工的不同职责设置不同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正如润总在文中的案例一样,新入职的员工降低薪酬,就是降低了他的期望值,然后在入职前再把薪酬提升至原有水平,这就是创造出了期望值的空间,即创造出了激励因素,这就是管理的艺术。
对于普通员工来说,这或许就是“套路”;但是,对于一个正常的管理来说,这就是对于人心的理解;没有对错之分,因为彼此并没有什么损失,企业该给员工的不会少,为的是员工能够为企业尽心尽力,员工无非是创造了自己的价值,并且在激励因素中更激发了自己的潜能,何乐而不为呢?
渐渐地,我不再认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存在阶级差异,因为在正向关系中,大家是彼此激励的;而从负面关系中,阶级差异的认识并不能带来团队的整体价值提升,这又是何苦呢?管理者和员工只是不同位置中不同的职责创造的价值不同而已,如果你行,你就可以提升自己。
如此看来,管理者更应该把员工作为自己管理方式的“用户”,让自己的“用户”满意,才能在“用户”中产生更大的效用,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的“雇佣用户”的概念吗?管理这门学科的界限早就不仅限于企业内部结构了。
> 润总在参访百胜中国时,百胜中国CEO屈翠容(Joey)说:
> 在百胜,一定是员工第一,客户第二,股东第三。
为什么?把员工作为企业内部所有管理体系、激励制度的用户,因为“唯一不能标准化的,是人心”,在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中,寻求人心的平衡。
**_不断的调整两种因素之间的界限,在中间创造期望值,激励因素一旦成为保健因素,对于正向激励而言,就变成了沉没成本;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成本控制,说白了,额外的给多了,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了,那么一旦不给,就成了损失,给了也没有效果。_**
其实,这个道理,在我们平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实属常见,你是否经常哭闹,明明帮你是情分,可是帮到最后,不帮忙反而是我不守本分了?
### 一开始就划清界限,一开始就降低期望值的底线,不要给未来设置太高的无法逾越的障碍,是对我们彼此最好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