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微明,打开手机,6:30。
几个不情愿,翻身下床。口脸没洗,拖到阳台,
小鸟儿正叫得欢。也许是打招呼,也许是宣告主权;也许是看见我兴奋,也许是看见我邋遢。也许是找到虫子吃,也许是在抢昨天攒下的虫子,总之,它们的叫声比我晨读的声音大!
微信上几个小红点,点开!
组长已经在跑步了!给我的留言都是在跑步中截取的。组长喜欢用语音与我们沟通。
在没有参加写作营之前,我一直坚信,语音留言就是偷懒,给人带来不便。
你看,谁有那么多方便的时间,可以一条条地听语音呢?又或者,谁又能在那么嘈杂的环境中听清楚你的语音呢?更有甚者,语音断断续续,还有不完整的地方,怎么能保证语音被人完全理解呢?总而言之,谁给我发语音,我就觉得这个人自私、偷懒、不为对方着想。现在,想想都汗颜... ps:又犯了基本归因谬误这一认知偏差,老毛病了!哎!
参加了第7期笑来写作营之后,每天早上都有晨读。
起先,我只是敷衍,读完就行。咱不能拖小组后腿啊!慢慢地,听着南腔北调,甚觉有滋有味,还有方言搞笑,让人忍俊不禁,甚至还有让人绝望的绕口令,令人捧腹不已。
但组员们、组长们互相点评、夸赞和鼓励。慢慢地,对手机里传来的语音没有那么多排斥了。
在每晚小组活动,优秀学员分享的时候,既可以文字、也可以语音,当然也可以 ppt,如果有时间。甚至还可以做视频,但当我被邀约分享时,我挑选了最简单的方式--文字,你看,我多么礼貌啊,多么为他人着想啊,多么不给人家添麻烦呀!
轮到我了,“蹭蹭蹭”、三下五除二,毫不夸张,组长给了我15分钟,我却不到 3 分钟,就把花费了了一个小时写的发言稿,一条条截屏、“嗖嗖嗖”地火箭般发了出去,那个解脱,真好!
自己解脱了,是的!反正,我是发完了。至于其他学员听懂了没?有感受到我的感知了没?不知道!就这么简单,不知道!
然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又一次,另外一位学员,在分享时,首先就用语音说到:“我感觉文字不足以传递我的情感,所以我选择了语音,在此首先感谢大家的时间,"就那一刹那,我听到了一个温柔的江南女孩子的声音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听她的声音,我能感受到她的坚韧与毅力;听她的声音,我似乎还能隐约听到孩子在一旁的嬉戏;再听的时候,甚至连她低眉浅笑似乎也能瞥见。
就是那一晚,“咯噔”一下,我慢慢触碰到了那扇微启的窗,瞥见一丝多维的感知。文字,尤其是优美的文字,的确能带来3D的效应,可是我那白开水似的文字,如何才能打动人?不加点佐料怎么使得味道更好?
打开组长的语音,看到他发给我的与战友沟通的聊天截屏,对比我昨天所发的没有回应的聊天记录才知道,组长是在用心去交流,将自己的热情、关心放在首位,他在打乒乓球,来来回回中,与战友进行新一轮的沟通。你来我往中,温度不断上升。
而我呢?干巴巴地询问对方作业做了没有,有没有遇到困难?仿佛自己是那个冷酷无情的学习委员快点,交作业啦!还不交?老师要批评我啦!再不交,我对你不客气啦!
虽然口头上在问对方有没有遇到困难,实际上焦灼之情溢于言表。战友说不定没遇到写作中的困难只是时间上的困难。张慧,你在干嘛呢?对比之后,感觉自己就在找抽!
既然要表达,要说话,那就想清楚到底想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说才能更加高效?否则时间花了,却不达目的,岂不是浪费时间吗?这对自诩高效利用时间的我来说,难道不是啪啪打脸吗?
表达的方式有多种,选择最能表达情感,解决问题,抑或是达到沟通效果的那一种,正如百般兵器选择最适合的,出手就是效率!
大清早,我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