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羽白石,今天是我在新作日更的第145天。
今天一个小朋友向我索要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单,我问她:“为什么想要读这个领域的书啦?”
她说:“她今年的目标是读完100本书,年初做的计划里有关于心理学学习的。”
我又问说“你现在读完多少本书了呢?”
她回答说:“也就十来本儿,我想加快速度,你最好给我推荐一些小部头,简单易懂的。”
听完后,我一边先赞美了她追求进取的精神,一边有些为她这样的读书方法感到些许的担忧。
很多人可能和我这位小朋友一样,一想到读书能让人变好,于是开始疯狂购书,立一年读多少本书的Flag亦或是每天打卡不停,似乎觉得只要占有这些书籍,这些知识就变成了自己的。
还有一群人稍好一些,他们能坚持阅读,并且读得极多、极快,一年确实能读上百本书,看起来“嗜书如命”,似乎只要每天手里捧本书,美好人生就近在咫尺了似的。
另外有一群人更加认真,不但仔细读书还制作各种漂亮的思维导图,把作者的逻辑框架画的非常清晰明了,但殊不知若不能将这些知识逻辑迁移、内化至自己的知识体系,不管你导图画的多漂亮,终究都得还给作者。
相信以上这些状况,是很多读书人都走过的坑,可以说读书这件事虽然好,但陷阱不少,不是想读就能读的。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只是处于“假阅读”状态。
了解这些假阅读状态,也就更加懂得了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多少改变,甚至脑子更乱了。
所以,我想说:
这样读书没有用!
如果你正好有这类困扰,不妨随我一起做个“理智决定”,让自己真正了解阅读的本质,阅读的目的进而真正爱上阅读。
阅读的本质是:
透过文字与作者进行深度沟通与交流。
阅读的目的是:
通过读书找到决策依据、行动依据,让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真正发生互动,让自己按书中提供的方法论开始实践并发生真正的改变。
所以基于以上的目的去思考,读书时只是做普普通通的读书笔记,其深度肯定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去仔细思考书中哪些内容是你用得上的,可以马上用在什么地方,并且列出“行动清单。”
若基于这样的目的去读书,读书的时间长短、速度快慢、方式方法就都无需纠结了,你只需要问自己刚刚读的书里最触动你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可能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发生关联,能不能立刻实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