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如何仿造人生》—罗思老师分享
这节课是于2021年1月23日发布的,而我之前基本上没关注过”写作课后花园“这个群,直到班长分享出来才看到,很庆幸没有错过这堂课。
在课程开始时,罗思老师抛出问题“电影到底是什么?”
之后引入了不同的影片片断来进行剖析、讲述,然后给出了一个答案”电影就是拼图“,然后一点点向我们展示了每一片拼图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最后直接给出什么是好的电影,好的电影会带给观影者什么样的信息。
我挑出其中最打动我的两点来做个分享。
一、电影与时间的关系。
用《The Fall》的片头做为分析赏析。在这一帧一帧的影片的慢动作中体味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时间仿佛被拉长,"时间在这片段里是被无限延伸的"。
> 有没有那个瞬间,你认为时间凝固了;
> 有没有那个瞬间,你觉得生命延长了。在这个电影的瞬间,你觉得你的生命的一秒钟变成了一年或是一年变成了一秒钟。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我看了至少10遍,每一次都沉溺于每一个细节,感动于最后的胜利逃脱,然后就是感叹时间的飞逝,142分种演绎了27年的人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电影中用字幕一带而过。我经常沉迷在这样的时间里,在这142分钟我仿佛也走过了人生的27年,于是错误的认为什么也不用做就可以学会一件事,在这个坑里自己呆了好多年,”耐心“这个词在我的脑袋里是从没有正确的被定义过,父母也从未讲过怎么样才算是耐心。于是在没有”耐心“的情况下,可想而知我错失了多少自我成长的机会,尽而那些错失的错失也就不得而知了。
时间是一秒一分地在流逝着,在时间的海洋里从来没有厚此薄彼,唯有看见它的人才能搭上它的速度,去向不一样的未来。
在《The Fall》中,每一个动作都放慢了,让我感受到了在当下的力量,时间仿佛真的凝固了,每一个动作都变的美好。缓缓吐出的烟,小狗叫的瞬间,每一个在交流着的人,河里游泳的人......现实中这个过程也许需要半小时,也许是10分种,但这里时间的长度仿佛没有了, 只有在当下的瞬间。
> 也有很多电影,他和时间开玩笑,像《罗拉快跑》,用时间做了个巧妙的结构,也就是在每十几分种当中,你的人生因为选择不同而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他用时间来开了一个人生的玩笑。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有且仅有一次,所有她显得那么珍贵。死后的世界谁也说不清楚,唯有死去的人清晰,但走了的人却无法与我们交流,告知我们那个世界的样子。于是我们的一辈子或长或短,都仅有一辈子。而电影用它的艺术手法让我们感知到不同的选择会收获不同的花果,感受不同的人生,在相同的时间里感受到多个“一辈子”。
二、电影的意义
> 活到最终的问题:我是谁,我和这个世界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最近发现的一个问题,无论做什么,无论你是谁,只要是与自己的关系处理的好,一定也非常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于是处理不好的人,不管怎么走,最后唯有向内走,找到自己,链接父母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向外链接。而好的电影就是罗思老师下面的这句:
> 我们在电影当中照亮自己;在电影中宽恕自己; 电影是最好的心的疗养院
> 好的电影是充盈着饱满的情感,这也是观众走进电影院最想拿走的东西。
我们在电影里去体验、感知爱恨情愁,每个人的生活也许不是一帆风顺,但一定不至于如电影一样跌宕起伏。
> 在电影中看到自己
这也许是我们除了感知外就想收获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