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神奇的现象叫“镜像效应”,意思是说——
> 镜子里的世界和镜子外的世界,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可事实上,每一个点都是反过来的……
比如,价格下跌的时候,有的人哭天抢地,痛苦且恐惧,并且在这种情绪之下挥刀“割肉”,事后,他们说自己被割了韭菜。究竟是谁割的他们?其实自己割的自己……
同样是价格下跌,另外一批人的表现却截然相反,他们欢天喜地,即开心又兴奋,为什么?因为他们可以降低持仓成本,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样数量的筹码了,能不开心吗?
这就是镜像效应。
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听到有人炒股跳楼了,某名人炒股血本无归,可是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杰瑞米·西格尔却用数据告诉我们,长期来看,股票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资标的!

有人视股票如虎,逢人便说“股票风险大”,有人却与股票共舞,充分享受市场增长带来的收益。
这也是镜像效应。
那么,那面镜子究竟是什么?
> **对长期的认知。对长期的认知。对长期的认知。**
大多数人没有长期观念,因此他们只关注眼前的涨跌,只能看到、想到眼前的一切……
因为只关注短期,只关注眼前,他们赚到一点小钱就想跑,最多赚个20%就够了。40%?80%?100%?那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他们绝对等不到。
他们往往有个天真的想法:**我赚个20%就卖掉,等它跌回来我再买,然后再赚个20%又卖掉……**
可问题在于:**谁说它一定会跌回去!!?**
他们可能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投资的标的走势是条正弦曲线,价格围绕一个恒定不变的价值上下波动,就像过山车那样。
不是的,不是的。好的标的价格是在跌跌撞撞中持续上升的,短期内有下跌,但是长期来看,是上涨趋势。这样的标的才值得长期持有。
同样,还有一种同样天真的想法——**现在太高了,等它跌回来我再买**。错了,错了,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参照系选错了**。
他们比较的是“现在的价格”和“以前的价格”,所以才觉得高。他们还是持有着那个隐秘的想法——价值恒定、价格呈正弦曲线变化。
然而,如果他们选择的是价值长期增长的标的,那么他们其实应该比较的是“当下的价格”和“未来的价格”。
既然过去已无法更改,我们就应该拿未来的价格和当下的价格相比。如此更换了参照系后,想法自动就变成了**“若是未来的价格比现在高,那么我现在买其实就是低点”**。
你看,**高低,都是相对的**。若是相对未来,现在是低点,那么就只用买买买就够了,不是吗?
关键在于,**你能长期持有到未来的那个时间吗**?
你看,脑子里有“长期”这个观念的人,想法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
这还是镜像效应。
附:
昨天恰好有朋友发了一张图,很好地佐证了所谓的“高低”。如果长期持有到现在,那之前的“高点”其实是“低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