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天

又一个被鸟吵醒的早晨。
又一个厅里遛弯积攒步数的一天。
但,现在的这种生活节奏也不无好处,半自动化思维模式被强制停机后,各种习以为常被重新体验,重新审视。从食物储存到饮食习惯的合理性,从购物到到持家手艺的匮乏,从团购想到收入结构乃至财务保障的风险,从就医到运动健身的需要,从居家服饰到购物习惯的偏执,从无聊到乘机学点什么的决心,从各家自扫门前雪到亲邻的感悟,从微信耗神伤身到社区功能的思考,从监督作业到亲子关系的紧崩……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翻了个底朝天,每一样都被拿出来拷问一番,你的生活原来这么不堪一番直视!
按部就班的生活,有它固有的节奏,作为个体,我们也总是不知不觉被程式化裹挟,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同。最直观的,就是周遭越来越趋同的事物,连锁店、购物商场、广告牌、汽车、建筑风格等等等等,无论你走在几线城市,观感上几乎相差无几。几十年前,能在上海的南京路上逛一逛,主要目的不是购物,而是刷新认知,到上海,怎麽能不去南京路。现在呢?走哪里,都觉得差不多,审美已经疲劳。
就算我们认为非常个性化的服装、化妆、发型、烹饪,其实也是程式化的,男士的平头,后脑勺蓄个小辫,女士的眼影流行色,裙摆的材质和长度,都收到流行元素的影响,那些敢挑战大部人觉得“看上去很美”这个标准的先锋着,又在创造着下一轮流行元素。
不但是对审美的观点和态度,程式化裹挟着我们对生活涉及的所有反面向一致性或者相似性发展,力量之强,让人觉得反抗它似乎就是反抗生活本生的稳定性。
在生活节奏正常一切按部就班的情况下,我们很难从中抽离出来玩“如果不这样,我会怎么样”或者“如果我这样,那又会怎么样”的思考游戏,大多数人不敢想也不愿意想,因为总有一个声音隐隐响起:这不太可能吧。真的不可能麽?你不可能失业?不可能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在抱着手机维持生活物资的库存?不可能每天二十四小时和神兽在一起,还要担心老人的就医问题,而且,绝不可能这些事情同时发生?
保持距离,才有可能看得更清楚。但这次,反过来了,生活强按着你的头进入到平常在最熟悉不过的小事里,好好体验一番生活原本的滋味儿。生活的范围被缩小,压力被放大,重新分配给每个家庭成员,新的角色、新的任务、新的沟通方式,也让我们重新学会从一箪食一瓢饮体会幸福。
平日忙于谋生,生活本生却常常被忽略。生活是为了工作?还是工作是为了生活?如果拥有的一切都突然消失,我能怎么生活?我凭什么生活?想到昨天看到某教授怒吼他的学生,你们能不能好好看看书听听音乐,过一点人一样的生活,说得好,我们都要过人一样的生活。
生活总要重启,危中有机。虽然不免又进入一个新的程式化,但保持抽离,保持思考总是对的。总得笑着面对当下,找到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