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世界》里的接待员,是靠数据喂养的机器人,他们不断回到设定的剧情中,在重复的细节里调用最恰当的情绪和反应。一做就是几十年,他们在一次次地出错、修正、再出错、修正中不断积累数据。直到,一些数据积累成了自然而然的行为,一些数据积累成了内心神的旨意,唤起他们的意识。
上一篇文章说不断被植入大量的知识、痛苦和随机性,让这些机器人有了意识觉醒的可能。其实这三者混合起来,就是数据的积累,其中痛苦的数据积累最为重要。
而之所以,机器人可以从痛苦里找到自我,我想可能是他们不会死亡,只需要修修补补就可以重新上场。不会死亡的机器人,不会有人的终极恐惧,所以,痛苦成为最好的数据养料,不断喂养,不断自我强大,而一旦觉醒,就是不可阻挡。
虽然是人类发明的机器人,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从机器人那里可以学习到的,对自身成长帮助巨大的,非常简单就是:积累,并且是有意义的积累。
我们生活工作中面临的绝大多数困境都是因为过去的积累不够造成的。比如,因为过去从来没有认真阅读过,所以,脑袋空空,逻辑混乱,与别人聊天总是听不懂,搭不上话。
比如,因为过去从来没有写过文章,所以,工作中遇到的报告都交给别人,于是,晋升的机会也交给别人,工作多年,依然没有明显的进步。
不断地工作是一种积累,如果只是重复,绝对不是一个很好的积累。因为,这个数据并没有带来超出既定动作的可能性。在流水线的机器人,可以变得非常的越来熟练,越来越高效。但是你不能指望,他们突然有一天的意识觉醒吧。
但是,如果流水线的机器人,不断提高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习的能力,它会模仿别人的行为,会阅读输入知识和情感,它跑出了工厂,与人类发生了交互,那这个流水线的机器人就有可能变得与众不同,改写它的命运。
所以,人的成长也必须在有意义的积累上才有改变的可能。
哪些是有意义的积累呢?阅读?写作?授课?做视频号?演奏?做饭?运动? 我想你还可以列举出很多。
但是,我们从机器人哪里可以学习到的是,带一些痛苦的积累,也许是更为有效的。
痛苦可以来自改变旧有习惯模式带来的不适;可以是克服人性的舒适和懒惰的愧疚;甚至是不得不面对的身体的和心灵上的双重煎熬。
痛苦让人思考,它提供了最为丰富的养分,供我们学习汲取。
阅读和写作是有意义的积累,它代表大脑在加工。但是,刷视频很爽,阅读输入和写作输出很痛苦,你要面对自己写得一团糟,不成语句的混乱逻辑,要面对真不咋样的自己,看到渺小的自己,痛不痛?
运动是有意义的积累,也是痛苦的,但是不运动的痛苦更为强烈一些,体弱多病的医药费,手无缚鸡之力的软弱,被欺负的羞耻,痛不痛?
一定很痛,而且痛苦在绝大多数时候是坏事,但如果,痛苦是学习的资料,这个痛苦就痛得其所。而我们主动去经历一些具有正面意义的痛苦,也会像机器人那样进步神速。
《西部世界》是一部神剧,机器人的觉醒里藏着关于人的觉醒的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