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有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我们常常把“知行合一”放在口头上、纸面上、勉励的话中,就是因为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状态,也是不容易达到的目标。
懂得某项知识,某个道理,也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轻松达到,但是相较于将新知融入自己的行动中去,知晓和懂得是容易的。且不说那些专家对话式的学术沙龙,随便那些街头巷尾普通百姓的驻足闲聊,靠近听一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具体到生活的柴米油盐,不乏启迪心智的真知灼见。这些见识,来自生活,也可以通过行动和改变提升生活。但我们常常见到的情形是,那些有超然领悟的人,也只是闲聊一番,挥挥手,生活在原有的轨道上周而复始。“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行动导向变化。思想里千军万马,没有行动,我们连马群的嘶鸣声也听不到。以新知为引导启动了行动,所谓立竿见影的变化也未必即刻看得见。为什么呢?变化往往是无数量的积累后质变的结果。这个无数量的积累,往往将行动抛掷在了半途。新知与行动之间的量的积累,就是应用新知的大量实践。是练习、练习,再练习。如蜗牛爬行般的进步,可以让人在耐心耗尽之时质疑新知的正确性。质疑和反馈的迟滞就可以将新知和行动分离开来。新知对生活所有的提升可能性,因为行动的取消成为不可能。我们有一些比较熟悉的词汇,可以形容这种情境,如“前功尽弃”,如“半途而废”。
有位著名的钢琴家谈自己如何学钢琴,他说无论有多少技巧,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大量的反复地弹和练。任何一位想成为钢琴家的人都绕不过去。这是知行合一的最重要的方式。成功的真正秘诀,都是公开的。但是,生活中不是每个弹钢琴的人都能成为钢琴家。大概就是,“非知之艰,行之惟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