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半年除了偶尔冲浪和出桨板,自己会稍微在水里划拉两下之外,还真没有专门去海里游过泳。而随着这个月温度陡坡式上升,想整个人泡在海里心思开始越来越重。所以从这周三开始,自己每天早上7点,趁只有沙摊上能零星看见几个人影,而海里则彻底没人的情况下,我都会去海里游上个半小时,以解对游泳的思念。
虽说有些技能一旦学会,身体就是永远掌握,不再忘记,比如骑自行车,比如游泳。但长达半年时间的间隔,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手生」情况,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在呼吸方式上,在最开始哪怕头只沉下去3、4秒,就会很明显地感觉到憋气的感觉(太久没在水里憋气,突然来这么一下,就很不习惯),然后身体就会迫不及待的想把鼻子嘴巴露出水面,好让新鲜空气快速填充肺部。
不过随着在海里时间待久之后,大概10到15分钟,这个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就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与自在——除了不能往上之外,其余任何方向随自己挑。前后左右、向下甚至前滚翻后滚翻,只要自己想,就都能毫无难度地轻松做到。而这是在陆地上的自己不可想象的。
度过最初不适阶段,完全适应水中活动之后,自己又开始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突然发现,当自己朝一个方向游,没法儿清晰感知到自己几次蹬腿之间,一共游出了几米,即不知道自己的效率如何——想通过蹬腿效率来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毕竟这么久没游,动作走样很正常。
可能大家会说岸边建筑群不就能用来判断?
但在我实际体验中,岸边建筑群只能用来判断自己是否没在原地打转,但它对我判断蹬腿效率则几乎没用。可能我水里就游出一米,我看岸边建筑都能觉得是过去了10米。
而这时候我就要「感谢」那些喜欢在岸边放烟花的人了,正当我在想如何能体会到自身游泳效率时,我发现在我5米左右处,有一个红色漂浮物(靠近后发现时个烟花盒)。我当时挺奇怪那到底是个啥,于是就游了过去,结果没想到5米左右的距离,自己蹬4次腿居然就到了。
至此我心里对于自身蹬腿效率的疑问,算是成埃落定。同时这个烟花盒也给了自己一个启发,那就是之后再下海,自己要专门带个有点重量但又能漂在水面的东西,在自己每次游之前,先将它扔出去,然后朝它游去(写到这儿怎么有点像是在对狗扔飞盘的feel),那么自己的游泳就不再是漫无目的,游慢游快毫无定数。这就像跑步,如果没有目标,你跑起来就会感觉心很累,不得劲。而一旦有了目标,那就截然不同,会开始分配体力,根据公里数来选择冲刺的时机等等。
自己这两天就是这么做的,店里前台还真就有一个飞盘。所以这两天在海里的时候,就很有方向感,手随意将飞盘甩向一个方向,在确定大致距离后,就开始蒙头向飞盘游去——一般蹬10次腿左右——在重新拿到它后,再扔再游。之间头脑是非常放空的状态,什么心思也没有,就只专注在这一件事上,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