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能带给我们更好结果的信息。
具备这两个条件绝大多数信息可以被筛除掉。绝大多数的信息谈不上是知识。
分辨知识的两点:1.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决策会因此改变么?2.长期来看这些信息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好处?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感慨,早知道我多读点书就好了! 然而这些人离开小学,或者中学,甚至读完了大学之后就不学习了,分不清读书与学习之间的区别。很多甚至认为离开学校之后就没有机会学习了,全然不知道只要你想学随时都可以学,以至于语重心长的跟自己的孩子痛心的说道以上那些话,然后表达和描述的也不够清晰准确,导致孩子无法感受到它的这种痛苦和无奈,以至于自己和孩子都同样的无奈。很多也会花时间去学习,不过都是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也不懂筛选学习的质量,更有很多人去学习一些碎片化免费的课程,虽然也可以学到一点东西,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碎片化的信息不能称为知识,这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但还沾沾自喜的地方。殊不知把自己的大脑学会了。他们在思考知识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没用,却忽略了更重要的维度:他们不考虑长期短期……大多数人再判断知道有无用处,我只想学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没用的东西。但他们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理性依据,时间,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有用,长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短期有用……以至于他们只感受到痛 但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致死都反应不过来,他们只是对(长期)两字从未认真对待过。
可以称之为时间的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有用和长期,被称之为知识的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价值。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得更高级和更有价值。概率论和逻辑学也是属于这一类的知识。
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的跟知识无关。
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
于是,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因为最终,肯定有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并且,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就说明另外一个天大的好事儿同时出现了:体系化自动形成。想象一下吧: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很大,有些人脑子里只有一堆砖头 —— 当然,有些人更惨,他们脑子里只有零星几块砖头碎片而已,另外一些人脑子里有一栋房子,还有一些人脑子里有高楼大厦,更有一些人的脑子里有一整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