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问题
> **日常遇到的选择问题**
>
> 1、**食** 中饭和晚饭吃不吃?去哪儿吃?吃什么?
>
> 2、**穿** 早上要出门上班,穿哪双鞋?穿哪件短袖?
>
> 3、**行** 出门去公司,公交、地铁还是打车?
# 原因分析
上述3个问题,如果每次都临时选择的话,确实会占用大脑的带宽。我认为一个人的大脑带宽是个常数,在选择日常小事(不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花费了太多心力的话,在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专注力)上会力不从心。
我目前能想到的办法的是,上述3个问题,专门花时间,主动思考,分析利弊后,一次性想明白,确认一个基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直接按照这个基线来选择和行动。行动的过程中,可以对基线进行优化和微调。即把每天每次选择至少2分钟,变成一次性主动思考2小时,后面每次少花或者不花时间。**类比:计算机的批处理思维**
---
# 解决办法
## 1、食 中饭和晚饭吃不吃?去哪儿吃?吃什么?
**我目前践行的办法:**
第一个问题:吃
第二个问题:点餐
第三个问题:工作日,微信群接龙,固定选“南京大牌档”的4个套餐(这4个套餐的菜品,每周换2次)
比如:周一固定选套餐1,周二固定选套餐2,周三固定选套餐3,周四固定选套餐4
**这么做的好处:**
1、点餐时间基本1分钟内完成。
2、行动可预期的好处,老板认识我,形成良好互动,偶尔忘记点餐,饭店老板还会主动提醒我。当然,为了确保每天定时点餐,我会设置2个闹钟专门提醒自己点餐。
3、定时点餐,定时送餐,定时吃饭。一开始就形成一个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
## 2、穿 早上要出门上班,穿哪双鞋?穿哪件短袖?
**我目前践行的办法:**
**第一个问题:**
我特地准备了5双款式相同,颜色不同的运动鞋,5双鞋按顺序放在固定位置。然后:周一固定选鞋1,周二固定选鞋2,周三选鞋3,周四选鞋4,周五选鞋5。
**第二个问题:**
我特地准备了7件款式基本相同的短袖,7件短袖按顺序放在衣柜的固定位置。然后:周一固定选短袖1,周二固定选短袖2,周三选短袖3,周四选短袖4,周五选短袖5, 周六选短袖6,周日选短袖7。
**这么做的好处:**
1、每天的短袖和鞋都不同,有个好心情。
2、更重要的是,选短袖和选鞋时间基本1分钟内完成 。
## 3、行 出门去公司,公交、地铁还是打车?
**我目前践行的办法:**
就一个选项:打车
**这么做的好处:**
省时省力
**上述3个问题的共同好处:**
专门投入时间一次性想好一个基线处理办法后,内心自洽更好了,我再也不用纠结吃什么(食)、穿什么(衣)、怎么去公司(行)的问题了。这个层面上,幸福度就着实提升了不少。
---
# 小结:
## 1、大脑有两种模式
### 主动控制模式
**特点和关键字**:慢思考、理性、复盘、反思、自我审视、精神备战法、比赛发生在你的2个耳朵之间、专注力
**适用场景**:需要专注力,耗费大量脑力,处理重要问题
### 自动驾驶模式
**特点和关键字**:程序化刻板动作、 减少选择和决策次数、快思考、不思考 、直觉。
**适用场景**:处理不重要的日常琐事。
## 2、大脑上述两种模式的自由切换
1、人的大脑的带宽是一个常数,自动驾驶模式上花费的精力多了,在主动控制模式上就会力不从心。
2、适用自动驾驶的场景,一开始用主动控制模式,思考一套办法,将他做成程序化刻板动作(自动化),后续就直接按程序化动作执行。
把每天每次都花时间选择变成一次性投入时间专门思考这类问题的选择,然后后面少花或者不花时间选择。
把时间和精力尽可能的用在需要专注力的,需要开启主动控制模式的、需要慢思考的有成长复利的事情上。
比如:**健身、读书、投资、帮朋友、陪家人。**
3、适用主动控制的场景,只有把自动驾驶模式中选择的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最少,才能把余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需要专注力和慢思考的有成长福利的事情上。
---
# 价值观
引用笑来老师的“一切不属于长期的都是鸡毛蒜皮”
1、这里的鸡毛蒜皮(日常琐事)适合自动驾驶模式。
2、这里的长期(有复利效应,慢思考)适合主动控制模式。
**附录:**
简书和typora:编辑排版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