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阅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人生黑客——李笑来的《韭菜的自我修养》。

谈起“韭菜”,很多人的心理动作是“惊心动魄”的。究其原因,就是很多人在投资领域活生生的把自己塑造成了一根“韭菜”,或者说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成为那一片韭菜中的一根“韭菜”。
那么,什么是“韭菜”呢?
01
《韭菜的自我修养》里给出定义:“所谓“韭菜”,指的是在交易过程中没赚到钱甚至赔钱的势单力薄的散户”。
你看,只有赚不到钱或者赔钱的散户,他们自己称自己为韭菜。进而,在交易与交流的互动中,选用了一个词作为自己的代名词——“割韭菜”。
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没有赚到钱或者赔钱了就是被割韭菜了。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根根自认为是韭菜的韭菜们,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韭菜共识”去声讨那所谓的“别人”。
在非菜们的世界里,交易就是“零和游戏”。我的钱亏损了,那说明我的损失是被别人赚走了。他们的宇宙中,认知是片面的,可能只停留在宇宙中的那一块即将相撞的陨石上,“我的没了,那就是到了他的哪里去了”。
所以,他们产生共识,形成言论相拥的伙伴关系,毕竟观念是一致的,以“零和思维”为判断依据。
至此,走向也就截然相反。在这个认知过程中,他们的误区在哪里呢?
天真的认为自己想的全是对的。对,就是天真的。没有任何的完整的正确的“逻辑思考”和对于“周期”的“认知、思考”。在“周期”的推动下,在牛市里,绝大多数人都赚到钱了,少量人赔掉的金额,全然不配那么多人赚到的总数;到底哪一根韭菜被割了?在熊市里,绝大多数人都赔钱了,大量的人赔掉总金额,是少数人赚到的的无数倍,谁在割韭菜?
所以说,自认为韭菜的钱,有多少落到别人的口袋里呢?又有多少没有落到别人的口袋里呢?你能计算出以“零和”为基准的准确值吗?进而,他们又是对等“=”的吗?

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指出,“市场短期来看是投票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这里“称”的就是对人类经济趋势的走向,长期来看,经济周期是繁荣上扬的,短期来看,是“起落交替”的。如同我们的天气,短期来看,今天气温上升,明天气温下降,但是以春夏为一个趋势来看,整体上是逐步上扬的,也就是说,气温逐步升高,到达“立秋”,又逐步回落,这两个趋势,又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 一年。
在气温上升的时候,开始狂热,顺应潮流,穿着以凉爽为主,不像交易市场里的部分群体,本来是变热的过程,是高温的炙烤,仍然还以“厚”加身,到时,中暑将迎面给予沉重的打击,带来的后果还可能是“热射病”呢!反之亦然。
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懂得这个道理——“顺势而为”。然而,在交易市场的部分人群就无法冷静了,他们异常狂热,他们自以为是的选择了“硬着陆”的方式。他们欲以控制市场,却不幸被市场反手……
这可能就是“镜像效应”的两个面,镜子里的人和镜子外的人,虽然看上去是一模一样的,其实上每个点都是反过来。
面对同样的事物,竟会趋向截然相反的对立面。
本应该是选“好的”旅行的路线,一路向前,静待美景。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他们不耐烦,缺乏耐心,毕竟从A点到达B点是有一段距离的,在这段路程中,可能一帆风顺,也有可能会堵车,他们狂躁了,等不下去了,眼看那美景就在前面,眼看就要到了,他们却变道了,他们选择了自认为既快捷、交通状况又良好的路线了,当然,这是他们自认为,还有可能会走错路呢?你看,几次变道之后,就算到达了美景之地,还有心情或是精力再去欣赏吗?
当然,幸运的是我们的科技弥补了这一缺陷,有“导航系统”的指引,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或者进行数据对比形成路线规划。
当然在交易市场中,可是没有实实在在的“导航系统”的,你的路线只能由你自己来选择,堵车、走错路等等所造成的风险,只能由你自己承担。这就是交易市场的现实。
但是,在我们的现代的科技手段助力下,我们又是有机会实现“导航”的,注意,这里我说的是——有机会,如果不主动去海量资料里搜寻过往的有效的知识结晶,那,就谈不上“有机会”,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拥有一种必备的技能——“学习能力”。

因为,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具的助力下,我们能链接优质的“资料”的路径更多了。只要我们具备“学习能力”,那么,就可以阅读到源源不断的“资料”,进而,在海量的资料中选择出属于自己方向,进而在正确的方向中,选择优质的交通工具(标的),那到达的路径就有了“导航”的助力。
这个过程一旦形成将是不可逆的。
02
在大量的“资料”浇筑之后,建筑物的肌体将更加强健,此时,仍处在同样的市场,却衍生出了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思考”,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如果用一个类比来形容那就是:“教育就像一副教育就像一副眼镜”。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同样的。但戴上眼镜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更清晰。教育也一样,受教育之前与之后,我们身处的是还是同样的世界,可受教育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这就是那所谓的一根韭菜需要的“自我擘画”进程。
话又说回来,被割韭菜的原因之二又是什么呢?
不能合理设置“止损线”。造成的结果就是,赚到钱就自以为是,亏损了就说:“我太贪心了”这种病毒式的概念在大脑中滋生、繁衍,久而久之,就会以错误的方式进行思考。总也看不清“真相”在何处!
在交易市场中,赚钱本不就是应该的吗?如若不然,你来交易市场干什么?“贪心”是正确的思考方式吗?
被这种“痛苦”环绕却也不自知的境遇,持续下去定会反噬其身,可能这就是定投的反向力量。好似被“银弹”穿身的狼人,再也不具备捕杀模式。

赚钱是每一个进入交易市场的人的目标,在这个正确的目标的驱动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的保存自己,不被震荡的市场震荡出局,这个前提就是要设置好“止损钱”,减少自己的资金伤亡。
03
第三个真相是“降低交易的频次”!
频繁交易的核心就是背负巨大的交易手续费,资金被交易所一步步的蚕食。因为你的每一次的交易,不论是亏损还是盈利,均要缴纳手续费——俗称“抽水”。
事实上,加大频繁的操作,如同概率较高的赌博,很多人都玩过抛硬币这个游戏,而且乐此不疲。
“抛硬币”的概率在50%。也就是说,每抛一次硬币,正面或者反面朝上的概率均为 1/2。每一次的抛出动作均为“独立事件”,第一次并不会影响接下来的任何一次,哪怕在 50 次的玩局中,一个人连续赢30次都是可能的,但是,连续并不必然影响下一次,在这个过程中,不懂得概率的人会产生错觉,误以为自己掌握了的抛硬币的诀窍,进而放大自己的欲望,欲将控制规则。

你看,频繁的交易频次,带来结果就是“被蚕食掉的高额的抽水”。文中指出,“抽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可以永续的商业模式”。更何况,盈利的次数又是岌岌可危的。借用李笑来的总结就是:“越是短期的预测,越接近于抛硬币;越是长期的预测,越容易接近真实的逻辑推断……”所以说,降低交易频次的本质,是拒绝抛硬币,坚持逻辑推断。
很多人对之前所犯的错误不能反思,不去学习,留下的只有痛苦。对于这个问题之锁,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里欧给出了一把万能钥匙:
“痛苦+反思=进步”。
《韭菜的自我修养》
http://lixiaolai.com/#/the-self-cultivation-of-lee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