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这个五一是自己多年以来度过的最焦虑且忙的一个假期。就是因为拖延导致几件事都撞在一起,让人招架不了。所以这几天每天都是被事情牵着走,几乎没有能安下心来读书的时候,没有安心读书,写作就要受限。这也是常理。
隐约想到上周本有机会储备一篇存货的。因为被一位战友分享了他在践行群这两年的践行收获,我记得那天清早,当读到他的文章时,瞬间被点燃了,因为那真是一段励志的经历,从两年前的几近走投无路,到两年后的谷底翻身,他身上发生的变化让人很震撼,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两年来,他确实在认认真真的践行,读书、健身、写作、投资。他在文章中给他的读者抛出一个问句:我都可以,你为什么不可以?
那个清早,我像是被打了鸡血,去上班的路上,脑子里各种奇思异想,打算去到单位写一篇长文以回应,里面当然有自己的计划、决心、打算。哈哈,结果去了单位,就开始忙,几乎没喘息,紧接着就是五一假期,又在忙。当今天,重新回看战友的那篇分享时,虽然依然有触动,但这份触动却不足以支撑自己产生亢奋、去信誓旦旦地规划自己。
这份状态的转变,让人意识到一个问题:看一个人是否是个认真、踏实的践行者,不看他在那些亢奋时刻的表现,而是要看他在那些平淡的、亦或是低迷的日子里如何行动。亢奋的时刻,情绪处于高点,一个人会因此被驱动着做好多事,比如我,经常会在某个亢奋的时候一写作2000字,一看书三小时;可当到了那些低迷的日子里,写作就像挤牙膏,看书干脆被搁浅。再比如今天,状态一般,遇到战友如此励志的经历也不会激起心里的期许。
于此同时,还有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生活里平淡期、低迷期远远多于亢奋期。所以,如何在那些内心没有波澜,甚至还有消沉的日子里认真做该做的事,是个挑战。
写完上面的文字,我也开始找答案。试着想把之前在文章中写过的一些观点搬过来,比如“赋予事情重大意义”、“给自己一个强烈的期许”。正要翻手机看看之前的记录,看到手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被自己圈起的一段话:
> 虽然习惯二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生活层面,但最基本的应用,还是应该从现在开始,以你的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注,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牢记自己的目标或者使命,就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并且每天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
下午看到这段,关注的重点在于要有目标,要以终为始。此刻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我们应该拿什么指导自己的行为,是感性、情绪吗?固然可以,
但如果想践行,想长期持续去做点什么,那就应该让行为免受可能的干扰,所以用以引导行为的更应该是理性、原则。
那些我们欣赏佩服的人,他们也会有情绪,也会有状态的低谷,但之所以能长期持续践行,说明他们可以不受情绪、感性的困扰,那指引他们的是什么?
或者,我也应该去想想我想要有的原则...
(这是今日写作无意带来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