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完了《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对斯多葛哲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斯多葛哲学为了应对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获得幸福,使用的一些心理技巧。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消费主义时代的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着无数的消费欲望——女生们盯着一款款新近发售的名牌包包馋涎欲滴;男生们面对着即将发售的最新高科技电子产品彻夜难眠,一遍遍对比各种参数,纠结这次到底要不升级;父母们更是焦虑,隔壁的孩子钢琴开始考级了,英语班也上了好久了,自己家的孩子是不是也应该考虑报个课外班上上了。
这一个个的欲望刺激着我们努力工作,多多赚钱,可是往往在实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愿望之后,不仅快乐的情绪转瞬即逝,往往更大的欲望又接踵而至。好不容易买到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高兴了几个月后忽然觉得路上的好车太多了,怎么自己的这么普通呢?还是要努力换辆B字头开开;拼死拼活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还没暖和热乎呢就发现隔壁邻居比自己的大好多啊,什么时候自己能换个更大的住住呢?
塔勒布在自己的《反脆弱》里提到过这种“新事物狂热症”和“跑步机效应”:作为适应过程的结果,人们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满足感的跑步机之上。当他们在自己身上发现一个没有满足的欲望时就会感到不幸福。他们会努力工作以便满足这个欲望,并且相信,只要实现了这个目标,自己就会满足。但问题是,一旦满足了对于某事物的欲望,他们就会适应这个事物在生活中的存在,结果就会不再渴望它——或者至少会发现它不像曾经的那样令人渴望。最终,他们就会像满足这个欲望之前一样仍然感到不满足。
如果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我们不仅需要找到一个办法来阻止这个适应的过程,还需要找到一个办法来逆转它。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种技巧来给自己创造一种对于已经拥有的事物的欲望。几千年来,世界各地那些曾经仔细思考过欲望的原理的人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获得幸福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学会如何想要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这个忠告说起来容易,无疑也是正确的;但策略在于如何把它放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去。毕竟,我们怎样才能劝服自己,去想要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
斯多葛主义建议使用消极想象——也叫做“对坏事的预想”,来达到这一目的。即预想自己会失去已经拥有的这些美好事物,提前在脑中经历这种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加珍惜这些美好。从而在享有这些事物时更加的喜悦、满足,更会花更多的心思在我们拥有的这些美好事物上。
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在脑中假想自己失去了所拥有的那些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的东西,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他们。比如自己热爱的工作、自己的爱人、亲爱的孩子;在你的脑中幻想一下自己失去了他们的情景。通过这种练习,我们会更加珍惜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所拥有的那些东西,毕竟,他们实际上都是命运之神暂时存放在我们这里的,而他随时可以无理由的改变心意。就好比这次郑州的720暴雨,有些人只是去上个班而已,下班坐个地铁回家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好好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吧!他们是你幸福的真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