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通过考研成功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现在的我已经离开学校,开始工作,但回想起当时的这段经历,依然感慨万千,**希望对不知如何做选择的朋友有所启发,也希望对想要考研成功的人提供一些选择方法论,特别是最近很多小伙伴可能要复试了,希望对你们有参考意义**。

**【背景】**
2016年的4月,当时我正就读大学三年级,但我已经决定要考研了,而且是在放弃保研资格的情况下。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首先虽然我的学校也属于一本,但是并不属于985、211。然后,我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我们学校的此专业到我这一届才开到第二届,因此专业没有多少知名度,属于那个时代这个专业比较火热而加开的专业。然而,我当时想的是,对我来说读研就要读个足够好的学校,而且是这个专业足够好的好学校,这是我保研很难做到的,因此当时倾向于考研。于是我开始网络搜索相关信息,得知本专业最好的4所大学是: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于是第一个选择来了,我要考哪个学校?**
**【目标】**
读上一个本专业足够好的好学校
**【选择1】**
**做选择第一步就是要收集足够决策的信息**。
我通过网络搜索得知:
清华大学:比较看重第一学历;
西安交通大学:此专业保研人数占比有80%左右,因此考研进入的人数占比较少,总人数也不多,当时是80人左右,因此能考入的大概16人左右;
华中科技大学:初试过关的同学,可以通过比较公开透明的打分进行复试,而且招的人数比较多,去年考入的有100人出头;
浙江大学:没有搜索到太多内容。
于是这一轮,我就用排除法排除了清华大学,因为自己的第一学历不够好,即使初试过了也很难过复试。可是剩下的信息不足以做决定,这种时候就该继续收集有用信息。于是,我去了解了当时的学长学姐们的考研经历,有两位值得我注意。第一位我称为小雪学姐(化名),第二位我称为小月学姐(化名)。学姐A是最值得我参考的,因为我们最相似,她是那一届的专业第一名,而我在大二的时候也是专业第一名。通过和小雪学姐的交谈,她告诉我,她想去华中科技大学,但以我们的学校和自己的成绩,保研过去很难,需要自己有额外的国家奖之类的经历(而我并没有,在保研之前也很难去有把握地拿一个国家奖),于是她当时选择考研,并且考上了。小月学姐是这样的,当时她去考浙江大学,但是初试只过了分数线9分,在进入到复试阶段被淘汰了,听她说浙大也是比较看重第一学历的。
在学姐们那里获得了消息之后,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什么最重要?对于自己来说,考研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思考了很久之后终于有了答案:“考得上”**,因为对我来说,考不上意味着要么从头再来一年(这可是人生中的一年呀!这么好的年华有几个一年),要么就是接着找工作,可是找工作也要等到春招,并不占优势。可如果你选择同时考研和找工作,那么考研肯定受影响,对于自己来说很可能两边都做不好,也不可选。所以,对当时的我来说,选择考研,考得上最重要。
既然“考得上”最重要,那么选哪个一下就清晰了起来,这里面我考入成功概率最大的就是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个原因是考入人数相对较多(相比西安交通大学),第二个原因是有一位情况和我相似的本专业学姐已经通过考研成功考入,那么说明这条路可行,第三个原因是了解到华中科技大学复试打分更为公平透明,对第一学历没有那么大限制,第四个原因是我的学校也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的老师肯定了解我的本科学校,说不定还有过一些合作,可出了湖北省,就没多少人知道了吧。这四个原因都是华中科技大学更容易考上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就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
**【曲折】**
在自己选择完之后,我记得当时应该是清明节了,就开始了考研学习。到了10月份,快要网上报名的前夕,我得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今年华中科技大学的这个专业保研比例提升,而招生人数没有太大变化,也就意味着考研招收人数降低。经过了一些失落和沮丧之后,理性地想了想,对我来说,还是华中科技大学最符合“考得上”的标准,于是在如期而至的考研网络报名中选择了它。
在12月24-25日,我来到华中科技大学进行初试,来到这个学校第一个印象是这学校真大呀,其次是去饭堂吃饭时,饭菜种类都好多呀,还都很便宜,听说学校总共有37个食堂,哇,真好,很想过来读书。在25日下午考完最后一科之后,我和几个同考的同学就一起准备回家了,结果这一天由于是圣诞节,外加考研人返校,外加武汉光谷本身的人流,结果交通拥挤不堪,路上人车不分,我们在冰水泥地里走了好久才幸运地搭上了一辆出租车回到学校。
到了2月16日,初试成绩出来,我当时考了368分,与此同时收到通知,将于3月9日开始下一轮的复试,于是自己继续准备专业课程的复习。到了3月9日,复试大会如期而至,在会上公布了专业的分数线355(招生计划为88个,按1:1.2比例复试要求,最多可接受105人进入复试,因此排名第105的人的分数就是分数线),接下来又公布了下一轮复试的规则,由于本专业在华中科技大学分8个子方向,大致是这样的,前4个方向比较火热,后4个方向相对冷门,初试在选择的时候有太多报了前4个方向,于是有些人虽然过了初试线,但每个子方向的接受人数也是按1:1.2来接受,大量的人需要在下午重新选择自己的子方向,于是又一轮选择开始了。
**【选择2】**
当初初试报了前四个方向的同学,如果自己不在1:1.2的范围,就只能向下选择另外四个方向,我把后面这四个方向简单称为:方向5、6、7、8。我也是需要重新选择方向的人,但如何选择将直接影响自己的考研结果。
**于是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觉得依然是“考得上”,那么我该如何才能通过这场复试呢?**
首先,我认识到有很多人都需要重新选方向,而后四个方向报名人数不足,而方向5是除了前面4个方向最可能受大家青睐的方向,当然会成为大量人的首选,而我初试分数并没有多高,选择方向5极有可能考不上,因此排除,然后我又排除了一个自己很讨厌的方向7,剩下的就是方向6和8。此时个人觉得选择这两个方向的任何一个,都比较有较大机会,这时我想起了小雪学姐,问了问如果是她,她会在6和8里面选哪个,她告诉我应该选方向8,于是我听从了她的建议,去方向8进行复试。(**在自己不知如何选择时,听从在此领域已成功的人的经验**)
*注:复试规则是这样的:复试成绩采用百分制,包括专业笔试(40分)、英语口试(20分)、专业面试(40分)三部分内容,满分为100分。综合成绩按初试成绩占60%,复试成绩占40%计算,其中初试成绩按四门考试总分进行百分制折算。各系所按照指标数和学位类型分别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录取名单,录满为止。*
**【结果】**
复试中自己除了专业笔试做得不错,英语口试和专业面试发挥都比较一般,可考完的一刻,内心既开心又空虚,可能是自己1年前选择的目标终于走到了这里,一切都结束了,目标消失了,剩下的就是等待。
3月14日最终成绩出来了,以第8名的成绩通过(方向8共招收9名),真的很开心,这也算是人生第一次自己做了选择,践行1年得到预期成果的经历吧,大学之前的许多选择多多少少是别人帮助做的,自己的思考能力也不足够。
**【反思】**
人生其实是由许许多多的选择构成的,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没有几个,无非是:做什么工作、找什么样的伴侣、自己如何成长、怎么养育后代......这里的选择有共通的,也有私人的,但总归不会超过10个。收集足够的信息,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去践行,等待选择的结果。有句我很认同的话是这么说的:**人生的尴尬在于之前决策的时候并不可能有之后那么丰富的经验**。但好在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中有一部分是可以随着自己的践行和经验而不断地去调整的,比如自己如何成长,这类选择并不像考研只有一次选择机会,而且重来的成本巨大。
**我的选择方法论** **:**
1.不知如何选择,通常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信息不够,第二个是价值观排序不清晰(即对什么最重要没有清晰的认识),可以在这两个方向努力。
2.在自己无法做出好的决策时,听从在该领域已有成功经历的人的建议(最好是该领域长期持续成功的人,但考研比较特殊,很少有这类人)。
3.选择好了之后就持续践行。
4.遇到意外情况,比如得知与预期不同的信息,或者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排序有问题时,做出更改,并且能有充分理由说明更改之后更可能达成自己的目标,然后继续践行。
注:以上只是个人经验的总结,仅供参考,而且我也是会不断成长进步的,选择方法论当然会不断迭代更新,有了更好的方法之后再分享给大家,最近自己也是要读一本书叫*Decision Quality: Value Creation from Better Business Decisions*,说不定就会更新自己的选择方法。
最后容我怀个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