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先看了《四海》,然后看了《奇迹》。两部剧的主角都是同样的年纪,却是完全不同的青春,完全不同的旋律。
《四海》更像是法国文艺片的调调。海岛上玩摩托车的少年,迷茫而又肆意释放的青春,为了还债冒险骑摩托车飞越珠江。这是一部以悲剧结局的喜剧,不能说这样的片子不好。只是片子反映出的虚无主义的价值观。我可能还没到那个阶段,没能达到那么高的精神境界,不能像法国人那样富了几百年,有大把闲暇时间去燃烧青春,去思辨哲学,去讨论人生的无意义、荒诞和虚无。
《奇迹》是我更喜欢的一部片子。修手机的少年为了给妹妹筹钱做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被迫创业。无数次突破极限,把自己拆机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创业变现。
同样是写底层一穷二白少年的生活状态。《四海》能展示出的最大的窘迫也就是男女主角第一次离开海岛,住酒店不知道怎么用房卡打开房门,在房间门口坐了一晚;不知道酒店老板说的含早是含早餐,还以为是酒店只能在早晨7点退房。天一亮就上路走了。男女主角只是单纯,却从没有经受过任何苦难。
《奇迹》当中的苦难更加真实,几个月交不上房租,房东直接把他们锁在门外,他们去朋友那里借住,住了几天之后还知道不能长期麻烦朋友,搬去工厂的车间(集装箱简易房)去住。这才是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能做出来的事情。相比四海的男女主角只能说是很傻很天真的被保护的很好的小孩。
两部片子的男主本质上都是十分谨慎小心的人,厌恶风险。《四海》的男主害怕骑摩托车摔倒,所以做梦都在练车。《奇迹》的男主战战兢兢,不断的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然而前者大多参加的是零和游戏,非法赛车,公园摩托车表演,做过气歌手的替身。后者一直在做一件大事,把没通过质检被当作电子垃圾的处理掉的手机库存,拆机成零件,卖回给手机厂商。这个工作虽然看似和收破烂无异,但确实实实在在创造价值的工作。虽然过程困难重重,但最终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也在过程中让一群人找到了自我的价值。他们原本都是自我放弃或被社会淘汰抛弃的人,网吧包夜大神,失业车间主任,住在养老院、年轻时当过兵的退休老表匠,耳聋的打工大姐,坐过牢的拳击业余爱好者。只要从事的是创造价值的工作,投入其中的人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去颓废、去迷茫,做成事情本身已经让他们耗尽全力了。
几年前有两首歌同时都很流行。一首是邓紫棋的《泡沫》,一首是庞麦郎的《滑板鞋》。虽然很多人喜欢前者,但我更喜欢后者。前者是“以己悲”,后者是“以物喜”。谁又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如果只能二选一的话,那还是选择以物喜吧。底层的年轻人,用自己劳动的收入,买了期待已久的滑板鞋,高兴到写出了歌曲,虽然五音不全,但唱出来还是打动了无数的人。